1 / 21
文档名称: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doc

格式:doc   大小:54KB   页数:2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doc

上传人:ohghkyj834 2017/8/26 文件大小:5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如果说《守望精神家园的太行人》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永恒的召唤》是一部宏大的交响曲,那么《‘三西’扶贫记》就是一幅厚重的风俗画。”
――有读者这样比较李从军同志领衔采写的三篇通讯。
《“三西”扶贫记》播发后,引发受众广泛关注和好评。作为这一报道的参与者,回顾历时半年的采写经历,困难与收获,煎熬与释然,挫折与惊喜,一起涌上心头,真是五味杂陈。
我们仿照《“三西”扶贫记》的结构,尝试着把采写过程中最有启发的瞬间、感触最深的片段,点点滴滴地记录下来。
创意记
2011年12月初,在一次“走转改”选题讨论会上,新华社社长李从军同志了解到2012年是“三西”扶贫开发30周年,当即提出采写一篇重点报道。
李从军同志对贫困问题的关注由来已久。去年,在他的倡议下,新华社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共同发起主办了关注贫困全球摄影大赛。
随后,他又亲自撰写了题为《消除贫困:媒体应有更大作为》的文章,刊于意大利《24小时太阳报》,并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网站和多家知名媒体转发。
贫困,是当今全球面临的巨大挑战。根据联合国设立的千年发展目标:到2015年,世界人口贫困率将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一半。到今天,距目标的实现还有不到4年时间。
在这样的视野下,“三西”扶贫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
始于1982年的“三西”扶贫开发,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开发式扶贫”。它不仅改变了“三西”地区上千万贫困人口的命运,还对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成为世界反贫困斗争的成功范例。
选题确定后,李从军同志就收集研究资料,和相关同志一起讨论。他认为,“三西”扶贫虽然是一个地方性题材,却有可能写成一篇具有世界意义的新闻精品。“‘三西’太有特点了,在与贫困的斗争中太有故事了。这是一幅宏大的画卷,我们的报道要努力达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境界。”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是什么样的境界?
接到任务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这样的境界不时在我们脑海盘旋,却不清晰。
扶贫,不是新话题。多年来,包括新华社在内的各种媒体,有关扶贫的报道可谓汗牛充栋。如何与众不同?
先做案头工作。最初一个多月,看了两三百万字的材料,看得兴奋而头疼。兴奋的是,材料很丰富,30年“三西”扶贫堪称史诗题材;头疼的是,材料太丰富,怎么驾驭?
李从军同志的点拨,让我们找到了方向。
今年2月6日,在开始初步采访前夕,他把我们召集到办公室,解说题目。
他这样定位“三西”扶贫的特色:“与人们对脱贫的一般印象不同,‘三西’人是在极为恶劣的环境中同贫困斗争的。在这样的过程中,‘三西’人有绝望、有挣扎、有奋斗、有梦想。那样一群人在那样一片土地上走出来了,走出贫困,也走出自我。”
他进一步解析:在30年这样一个大跨度当中,中国西部最贫穷的人们经历了什么?经历了物质层面的变化,更经历了精神层面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从被卑微束缚到获得生命的尊严。
“生命价值的追求和实现,人的素质的提高和升华,这就是我们要重点发掘的东西。”他说。
这样的定位,突破了一般社会学意义的观察,把关注目光直指人的内心世界,让我们第一次预感到这次报道可能达到的思想深度和情感深度。
李从军同志进一步指出,我们的报道可以叫“‘三西’扶贫记”,但重点不在“扶”上。要讲党和国家政策起的作用,但命运转变的主体是西北贫苦群众。他们在大的政策下,大的背景中,实现了自我觉醒、自我奋斗、自我解放。
他说,把握好这一点,就可能写出迥异于其他同类题材的东西。
我们豁然开朗,甚至有些兴奋。
立意确定了,如何表现?李从军同志的要求又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他说,这篇文章要写成一曲“田园牧歌”,做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但不是写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种超凡脱俗的东西,而是要写出与群众感情融在一起的乡土气息。
讲到这里,他又强调,就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我们忍不住问:什么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李从军同志解释:文字不能华丽,但文风是清新自然的。可以想象、生发,但不能过多渲染、修饰。要靠记者的观察、感受,靠素材本身的感染力。
显然,这样的追求,已不囿于一般的新闻写作。
近一年来,从《守望精神家园的太行人――红旗渠精神当代传奇》到《永恒的召唤――雷锋精神世纪交响曲》,读者都鲜明地感受到了李从军同志对新闻性与艺术性统一的不懈探索。他带头采写的每一篇报道,都突破了我们所熟悉的新闻模式,甚至让研究者无法归入传统教科书中的任何一类。
他不止一次讲过,在坚持事实准确的前提下,新闻完全可以写成美文。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如此丰富,我们的新闻作品还固守枯燥刻板的老套路,怎么创新呢?
我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绚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