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
文档名称:

古建筑名词解释.docx

格式:docx   大小:31KB   页数:1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古建筑名词解释.docx

上传人:w447750 2017/8/27 文件大小:3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古建筑名词解释.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一、
1、材:材是一座殿堂的斗拱中用来做拱的标准断面的木材,按建筑物的大小和等第决定用材的等第。除做拱外,昂、枋、襻间等也用同样的材。唐代以前的相当时期内,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各个构件当中,已经形成了某种比例关系。衡量的单位就是斗拱中一个拱子的高度称为一材。拱高又称材高,拱宽又称材宽,两层栱子相垒时其中间空档的高度又称为栔高,材高加栔高称为足材。宋《营造法式》规定以材高为计算斗栱、梁枋各种构件尺度的单位。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规定衡量构件的单位更简化为“斗口”,即用材宽为计算单位。不仅斗栱梁枋用斗口计算,平面中开间也用斗口计算,设计更趋简化。宋代用材高宽比为15:10,足材高21;清代为14:10,足材高为20。宋清两代用材的比例虽相差不多,但用材的实际大小则不同。栔高的变化,宋清两代规定都是6分,但实际测量中发现唐辽金元各代的栔高多大于此规定。明清多与规定相符。
2、铺作:有两重含义,一是指成组的斗栱称为铺作,并按其位置不同分为柱头铺作、补间铺作、转角铺作;二是指在一组斗栱之内,每一层或一跳的栱或昂和其上的枓称为一铺作。
二、栱
1、唐代栱子的式样都是直栱,元代以前正心栱多隐刻,明清时期已不多见。早期的“翼形栱”,明清时已经发展成为形式固定的“三幅云”。清代许多地方建筑常喜用雕花栱。栱头分瓣,唐代仍有内ao。宋《营造法式》规定除令栱为五瓣外,其余各栱一律四瓣。清代规定瓜子栱泥道栱为四瓣,慢栱三瓣,令栱仍为五瓣。元代以前转角铺作中常用鸳鸯交首栱,明代尚有,清代已不见使用。明代以前常用的小栱头于明末清初已改为用昂,不再使用。
栱子的长度,宋清两代规定相同,泥道栱与瓜子栱等长为62分,令栱长72分,慢栱最长为92分。辽金建筑多不遵此制。辽代建筑中一般是泥道栱比瓜子栱稍长,令栱与瓜子栱相近。金代出现三者等长的例子。金代晚期始与《营造法式》一致。
2、骑槽:与斗栱出跳成正交的一列斗栱的纵中线谓之槽,华栱横跨槽上,一半在槽外一半在槽内,谓之骑槽。
3、丁头栱:即半截栱,只有一个卷头。另一端出卯插入柱中。若只施用于里跳转角的丁头栱,称为虾须栱。
4、斗口跳:于栌斗口只出华栱一跳,泥道栱仅用一令栱。华栱上施一枓,直接
承托橑檐枋,这种做法谓之斗口跳,是低等级建筑物上的用法。
5、列栱:在转角铺作上,正面出跳的栱,在侧面就是横栱。同样在侧面出跳的栱,正面就是横栱,像这种一头是出跳,一头是横栱的构件就叫做列栱。《营造法式》规定列栱有四种形式:泥道栱与华栱出跳相列;瓜子栱与小栱头出跳相列;慢栱与切几头相列;令栱与瓜子栱出跳相列。
6、子廕:是指在构件上凿出以固定与另一构件的相互位置的浅而宽的凹槽,职能防止偏侧,不能防止起卯的作用榫固定住。
7、绞昂栿:与昂或与梁栿相交,但不“骑”在梁栿上的做法。
三、昂
1、下昂:
在一组斗栱中,外跳层层出跳的构件有两种:一种是水平放置的华栱,一种是头前低尾后高的、斜置的下昂。出檐越远,出跳就越多。有时需要比较深远的出檐,如果全用华栱挑出,层数多了檐口就可能太高。由于昂头向下斜出,所以在取得出跳长度的同时,却将出跳的高度降低了少许。在需要较大的檐深但不愿将檐抬得过高时,就可以用下昂来取得所需的效果
下昂是很长的构件。昂头从跳头起,还加上昂尖,斜垂向下;昂身后半向上斜伸,亦称挑斡。昂尖和挑斡,经过少许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