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9
文档名称:

中国饮食文化-1饮食文化的理论基础.ppt

格式:ppt   大小:277KB   页数:5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国饮食文化-1饮食文化的理论基础.ppt

上传人:q1188830 2017/8/27 文件大小:27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国饮食文化-1饮食文化的理论基础.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一章
中国饮食文化的理论基础
1
第一章
开题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者,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动词。所谓“食色性也”就说明“吃”其实是人类的一种天性。而中国人所谓“吃”,往往蕴含着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是借吃这种形式表达一种丰富的心理内涵。吃的文化已经超越了“吃”本身,获得了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与其他国家的饮食生活比较,中国饮食文化属于文化哲学范畴,具有与众不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
2
第一章
中国饮食文化建立在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与“阳刚阴柔”学说基础之上,以“天地人和”为根本,以“滋阴补阳”为目的。离开“滋阴补阳”,饮食就成了“饥不择食”;离开天地自然,就丧失了饮食之源。北宋大文豪欧阳修诗云:“大哉沧海何茫茫,天地百宝皆中藏”。
3
第一章
中国饮食文化起源于先秦诸子百家中的“农家”。农家以农为本,奉神农氏为始祖。主张“民以食为天”。
中国人的饮食生活属于文化人类学的范畴,特别注重其文化内涵。中国饮食文化,是宗法文化、民俗文化、地域文化、中国诗文化与饮食美学的结合。具有深邃的文化内涵与人格化的特点。
4
第一章
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性与民俗化。饮食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人而异。《》中,所谓,东方之民食鱼而嗜咸,西方之民华食而脂肥,北方之民乐野处而乳食,中央者,其民杂食。
中国饮食文化的审美特征。《》:“若夫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性情者也”。这就是说,爱好美色、爱好音乐、爱好美味,乃是人的自然本色。中国人对饮食的审美要求,主要是色、香、味、养生。
5
第一章
第一节 中国古代饮食的审美思想
6
第一章
一、饮食思想的萌芽—“甘”、“美”、“善”
“美”是一种精神活动,是人类对于外在世界和生活内容的一种
理解和感受,它涉及到一切生活领域。饮食的审美思想,其实就是人们对饮食生活的感觉、领悟、思考、探求、创造,是关于饮食生活中美的理解、认识和深化。
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了“美”的概念,而这一概念在饮食实践中得到充分体现。《说文解字》:“美,甘也,从羊大。羊在六畜中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段注:“膳之言,善也,羊者,祥也,故羊从美。”
7
第一章
《说文》:“甘”的释义:“甘,美也,从口含一,一,道也”段注:“甘为五味之一,而五味之可口皆曰甘”,即特表好吃的食物,由此可知,饮食生活中的审美意识就起源于“甘”这一美味,这就说明饮食思想的萌芽首先是官能的愉悦。
8
第一章
二、五味调和——代表着中国古代的和谐思想
五味调和可以说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精髓和最高境界,在3000多
年以前就已经初步形成,比如伊尹的“五味三才”之说,《吕氏春秋》对饮食调和也有深刻的论述。由“调”至“和”,已达到“充执其中”的和谐境界。中国饮食文化的调和思想可以通过以下几点加以认识:
9
第一章
“和”的思想——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思想界最为活跃的时代,形成了诸子百家,相互争鸣的局面。例如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以韩非子、李斯为代表的法家;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以邓析、惠施、公孙龙等为代表的名家;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以鬼谷子、苏秦、张仪为代表的纵横家; 以吕不韦为代表的杂家;以许行为代表的农家;以孙武、孙膑为代表的兵家;以扁鹊为代表的医家以及小说家等等。这些思想都反映到中国的饮食文化体系当中,使得“诸子之说兼而有之”。而后由于政治统治的需要而“百家归儒”。而儒家主张“中庸”,主张“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从而将“法”的刑罚和“道”的无为融合在一起,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深刻地影响了中国饮食文化的“调和思想”。
10
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