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沁园春长沙教案11.doc

格式:doc   大小:48KB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沁园春长沙教案11.doc

上传人:lxydx 2017/8/28 文件大小:4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沁园春长沙教案11.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作者:福建省泉州市第七中学张芳
【教学目标】1、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2、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3、背诵全词。
【教学设想】
1、教时:
2课时。
2、重点与难点:
诗词欣赏与评价。
上下阙的景、情、志如何和谐地统一。
3、学法指导:
诵读入境,欣赏诗意;联想比较,鉴赏评价。
4、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师:课件《沁园春·长沙》图,看到这个题目同学们首先想到什么?
生:《沁园春·雪》。
师:对,初中时我们曾学过《沁园春·雪》,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大家一起来背诵《沁园春·雪》。
生:(齐背诵)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二、整体感知
师:为什么大家看到《沁园春·长沙》很容易就想到了《沁园春·雪》?
生:作者相同,词牌名相同。
师:对,那这里的词牌名是什么呢?
生:沁园春。
师:对,词牌名是沁园春。
我们读初中的时候就已经接触过宋词了,现在请大家一起回忆一下关于词的基本知识。
词这种文学样式产生于隋唐,全盛于宋,又名“长短句”“诗余”“曲子词”等。最初的词都是配乐歌唱的,写词时依据的乐谱叫做
“词调”,各种词调的名称便是“词牌”,如“沁园春”、“满江红”、“西江月”等。有的作家在词牌下另标题目。
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来成为特定的词体格式的标目,即:一首词的词牌限制这首词的形式(句数,平仄,押韵等),紧连着词牌的词题就是这首词的内容,也就是说词牌表明形式,词题表明内容。如《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等。
1、字数:小令,58字以内;
中调,58~90个字;
长调,91个字以上。
2、片段:最短的小令只有14字,最长的长调有200个字以上,每一首词有分段,从段落分为:
单调,不分段,往往就是小令,篇幅较短;
双调,段,也叫片或阕或遍,上片下片,前阕后阕;
三叠,四叠:即三段或四段,较少见,尤其四叠极少见。
师:刚才大家说了作者是相同的,都是谁写的词啊?
生:毛泽东。
师:非常好,这两首词都是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写的,臧克家曾说过:“毛泽东诗词是最伟大的篇章。”我请位同学来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毛主席。
(请学生回答)
师:同学回答的很好,毛泽东(1893~1976)不仅是伟大的革命领袖,也是伟大的哲人和诗人,在他一生中,不仅大量阅读古典诗词,而且身体力行创造了大量诗词。他生前曾批注过的诗词有1590多首,凭记忆手书117首,多为长篇叙事诗。正是泱泱诗国的文化甘露浸润、哺育了毛泽东这位诗风雄奇的伟大诗人。正如著名诗人臧克家所说:
“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三、明确学习目标
师:这首词我们重在“诵读、领会、品味、鉴赏”(板书)。
四、听视屏朗读《沁园春·长沙》,学生跟读
师:读完后,同学感觉这首词气势如何?
生:豪壮。
师:文中哪句可以更能体现这种气势?
生:“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师:很好,曹操在《煮酒论》中这样写到:“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吞吐天地之志,包藏宇宙之机也。”
《沁园春·长沙》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毛泽东32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代。
再读上阕,问写于哪个季节?
生:秋季。
师: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
(学生自由回答)
师:自古女子伤春,男子悲秋。为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伤春的诗: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评析:这是闺怨诗、描写了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的变化。诗的首句,与题意相反,写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写她登楼赏春:带有幼稚无知,成熟稍晚的憨态;三句急转,写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树又绿,夫君未归,时光流逝,春情易失;四句写她的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的过错。诗无刻意写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裸露无余。
学生小组展示收集的有关描写“秋”的诗句,老师加以补充并简单加以点评分析。
秋是由盛转衰的季节,人们都喜欢盛而不喜欢衰。悲秋的诗句: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宋玉
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曹雪芹《红楼梦》
枯藤老树昏鸭,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