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8
文档名称:

大用户电力负荷管理系统解决方案.doc

格式:doc   大小:677KB   页数:2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大用户电力负荷管理系统解决方案.doc

上传人:63229029 2017/8/29 文件大小:67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大用户电力负荷管理系统解决方案.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长沙威胜大用户电力负荷管理系统解决方案
1 总则
概述
随着电力市场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电力部门的经济效益将越来越取决于对供用电各环节进行管理的细致程度,其中,加强对大用户用电现场的管理是提高
经济运行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
建立大用户电力负荷管理系统,可实现大用户远程自动抄表和负荷现场管理,提高用电监测及负荷管理水平,为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提供重要技术支持。为了能够顺利地完成供电公司大用户用电现场管理系统的工程设计和实施,在本技术方案中,我公司本着诚挚、科学的态度,充分发挥我公司在电量采集与配用电管理系统设计、开发和实施方面的专业技术和经验,以及在工程建设中的综合协调能力,向电力公司提出我公司的解决方案。希望能为供电公司建立一套实用的、可靠的大用户用电现场管理系统,最大限度地满足供电公司在电能量采集和大用户用电现场管理现在和未来的需要,并以此提高供电公司的智能化、先进性和知名度,促进供电公司事业的腾飞。
遵循的有关标准
所有技术规定均符合下列标准
 ISO 国际标准化组织标准
IEC 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
 ITU 国际电信联盟标准
 OSI 开放系统互联
 IEEE 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学会标准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DL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主站主要遵循下列标准:
 GB/T13730-92 地区电网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通用技术条件
 GB8566-88 计算机软件开发规范
 GB8567-88 计算机产品开发文件编制指南
 DL/T686-1999 《电力网电能损耗计算导则》
 IEC60870-5-102 远动设备及系统第5 部分第102 篇电力系统中传输累计
量(电能量)配套标准 1996 应用标准
 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
 Q/001-121·0401-2001《地区负荷管理系统建设导则》
终端主要遵循下列标准:
 DL/T743 2000 《电能量远方终端》
 DL/T698 1999《低压电力用户集中抄表系统技术条件》
 DL/T553-1993《无线电双向负荷控制终端技术条件》
 IEC 1000-4-2/3/4-1995 电磁兼容
 GB12325-90 电能质量供电电压允许偏差
 GB12324-90 电能质量电压允许波动和闪变
 GB4208 《外壳防护等级分类》
 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
 DL/T 614-1997 多功能电能表
 GB/T13729-92 远动终端通用技术条件
通信协议主要遵循下列标准:
 IEC870-5-102-1996
 DL/T719-2000 远动设备及系统-第5 部分:传输规约
 DL/T634-1997 远动设备及系统传输规约
 IEC1107-1996(直接本地)
 IEC1142-1993(本地总线)
 DL/T645-1997 多功能电能表通信规约
 DL 476-92 电力系统实时数据通信应用层协议
 DL-536-96《电力负荷控制系统数据传输规约》
 DL/T 645-1997 《多功能电能表(复费率)通讯规约》
 DL/T 445-1997 《多功能电度表通信规约》
 GB/T 13453-1994 《数据通信基本型控制流程》
系统建设目标
(1).数据自动采集:自动或定时采集各大用户计量点累计电量、瞬时电量、用电事件、电能质量等供电数据,实现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和可靠性,为电量结算提供准确依据。
(2).计量装置监测:远程监测电能计量装置运行信息,分析计量故障、窃电等信息,及时发现客户异常用电。
(3).负荷控制:动态监测用户负荷,为需求侧管理提供准确、及时的负荷数据,根据需要通知客户并通过拉闸进行控制负荷。
(4).供电质量监测:电压合格率、功率因数合格率、供电可靠性、谐波的监测分析。
(5).统计分析:实现各大用户计量点分时电量统计、负荷分析、线损统计与分析等。
总体描述
1. 详细规划和设计
大用户电力负荷管理系统涉及面广,面向对象多。在系统建设时,根据各地区电网的实际情况做出统一的规划、可研和设计,避免盲目建设和重复投资。
 系统坚持高起点、高水平的原则,保证其先进性。
 系统以实现需求为目标,充分结合实用、先进、可靠、经济几方面的因素。
2. 功能独立性
大用户电力负荷管理系统的核心是电能量数据的准确性、负荷控制的可靠性,是其他系统所不能替代的。系统保持相对独立性,在确保系统安全和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实现与其它系统的数据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