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张中丞传》后叙 韩愈
关于韩愈
*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又因谥“文”,称韩文公。
*和柳宗元共同领导了古文运动。
*提倡“文从字顺”;“不平则鸣”。
*被尊为唐代文坛之首;苏轼称赞他“文起八代之衰”;杜牧将之与杜甫诗歌相并列,称“杜诗韩笔”。
题解
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
张中丞,即张巡,邓州南阳人。开元未进士。安禄山反,张巡起兵抗击,同睢阳(今河南商丘)太守许远共同守护睢阳,被拜为御史中丞,故称其张中丞。
“序”是文章体裁的一种,古人常用它来说明著作写作出版的情况,和对作家作品的介绍评论,一般放在书前,变称作“叙”或“引”。
“后序”除具备“序”的作用外,还可对著作进行补充,批语或反驳,一般放在书后。
本文是作者在阅读李翰所写的《张巡传》后,对有关材料作的补充,对有关人物的议论,所以题为“后叙”。
背景
盛唐时期,唐明皇晚年荒于政治,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唐隶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安庆绪(安禄山之子)部将尹子奇率领12万大军攻睢阳,张巡,许远率兵七千人坚守数月,终因粮尽兵绝,睢阳陷落,张巡及部将五十余人牺牲,许远被叛军掳至洛阳,不屈而死。
睢阳保卫战遏制了叛军的攻势,捍卫了江淮地区人民的生命与财产,为唐军积蓄力量,准备反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因而张巡,许远等人受到了人民的赞扬、传颂。
但当时一些坐观睢阳陷落而不增援的武官,为自己的可耻行为辩解,同某些嫉妒张、许功绩的文人一起,散布流言,对张,许等抗敌英雄诋毁。张巡的友人李翰亲见战守实况,写文章叙英雄事迹,批驳流言蜚语,弘扬英雄精神。安史之乱后的唐王朝仍处于藩镇割据、军阀混战的状态。为割据、分裂制造舆论的人还在诽谤二人。韩愈异常愤慨,从维护国家统一的目的出发,写了这篇文章,为其辩护,表彰其高尚气节,也对为叛乱势力张目者以有力回击。
张巡、许远抗敌大事记
756年2月,真源令张巡骑兵讨贼,乐从者数千人,西入雍丘。
3月,叛军四万余至城下,巡身先士卒,屡败叛军,积六十余日,大小三百余战,叛军败走。
7月,叛军围雍丘四十余日,城中矢尽,巡缚草人千余,夜缒城下,得矢数十万。其后夜复缒人,敌笑而不备,巡以死士五百袭敌营,敌兵大乱,二万余人去城三十里置营,巡以三千人大破之。
12月,叛军二万将袭宁陵,巡移军宁陵,与睢阳太守许远大破敌军,斩首万余。
张巡、许远抗敌大事记
757年1月,尹子奇率十三万军攻睢阳,巡入城与许远合兵六千八百人,昼夜苦战,擒叛将六十余人,杀敌两万余,尹退。
3月,尹复攻睢阳,又为巡击败。
5月,尹围城益急,巡与南霁云、雷万春等十余将各率五十骑突入敌营,杀敌五千余,射中尹左目,叛军遂退。
7月,尹复征兵数万攻睢阳,城中食尽,将士每人米一合,杂以茶纸树皮,士卒仅余一千六百人,巡令南霁云将三十骑突围求救于贺兰进明,贺兰不救,霁云至宁陵与廉坦同将步骑三千人回至城下,经苦战,仅千余人入城。
10月,城中马、雀、鼠皆食尽,遂及食人。所余四百人饥病不能战。城遂陷。大小四百余战,杀叛军十二万人。许远被叛军掳至洛阳,不屈而死。
解读课文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晚,我与吴郡的张籍翻阅家中的旧书,发现李翰写的《张巡传》。李翰一向因文章自许,这篇传记写得很详细周密。然而我还遗憾文中有缺失的地方:没有给许远写传,也没有记载雷万春事迹的始末。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与吴郡张籍阅家中旧书,得李翰所为《张巡传》。翰以文章自名,为此传颇详密。然尚恨有阙者:不为许远立传,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
这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全文引子:借评论李翰传文,交代立传缘由。
许远虽然才能似乎比不上张巡,但打开城门接纳(使……进入)张巡,职位本在张巡之上,把指挥的权力交给张巡,自己甘居其下,丝毫不怀疑和猜忌,最终与张巡一同守城至死,成就了功名;雎阳城陷落后被俘获,与张巡死的时间前后不同罢了。张、许两家的子弟才智低下,不能通晓了解他们父亲的志向,认为张巡被杀而许远接受俘虏,怀疑许远是怕死因而向敌人认罪屈服。
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