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哲学与中国人的精神特质
引子:哲学式思维提供视野和眼界
谜语:一个不是男人的男人,看见又看不见,用一块不是石头的石头,打又没有打一只站在不是一根棍子的棍子上的不是鸟的鸟。
谜底:一个独眼太监用一块浮石打又没打中一只站在芦苇上的蝙蝠
斯芬克斯之谜:什么东西早晨用四条腿走路,中午用两条腿走路,晚上用三条腿走路?
谜底:人
谜语的真正用意在于提出“人是什么”?
本体论:研究宇宙人生之本源
认识论:研究知识之获取途径
与真理的可能性
人生观:研究人生
(伦理、信念、终极追求)
哲学的主要研究范围
亚里斯多德:哲学之树
树根:形而上学,
树干:认识论。
树枝:伦理学等
中国传统学术中关于本体论、认识论、人生观的研究,称为为中国哲学。
本堂课主要内容
一、儒家哲学——高尚的人生理想
二、道家哲学——浪漫情怀与避风港湾
三、汉代经学——迷信之始与科学精神
四、魏晋玄学——乐观放达与飘逸之风
五、佛教学术——中国人的宗教情怀
六、宋明理学——精密思维的现实困境
七、近代哲学——冲击与重生
一、儒家哲学——高尚的人生理想
内圣:追求理想的人格
孔子:行“仁”成“君”
1、求之于己: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2、笃信好学: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3、躬行实践: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
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孔子(前551—前479)
儒家学派创始人。
内圣:追求理想的人格
孟子:“存心养性”的修身之方。
1、“四心说”:人之为人的根本
“恻隐之心”(仁) “羞恶之心”(义)
“辞让之心”(礼) “是非之心”(智)
2、“存心养性”
“仁者如射”
“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前372—前289)
内圣:追求理想的人格
荀子:“性恶论”与“化性起伪”
1、“性恶论”
“不事而自然之谓性”
“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
“人之性恶”
2、“化性起伪”
“涂之人皆可成尧舜”
“圣人者,人之所积而致也”
“人定胜天”
荀子:前325—前238
名况,又称孙卿子
外王:追求理想的政治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孔子)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孔子)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孟子)
“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与尔。”(孟子)
“明分使群”、“隆礼重法”、“强国裕民”(荀子)
先秦儒家哲学充满原始的“民本”理念。
小结:儒家哲学所建立的人生之路
“内圣之学”:激励知识分子追求崇高的人格。
“外王之学”: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战国孟子)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宋张载)
慎独(《礼记》)
形成了统一的民族精神与家国观念
儒家哲学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跨度最长的一个学术思想派别。
格物
致知
正心
诚意
修身
齐家
治天下
道家哲学创始人为老子,老子作《道德经》81篇,后来推崇老子关于“道”的学说的学者,都被称作为道家学者。
庄子(前389-前286)遵循老子关于“道”的论述,发展了道家哲学,他与老子合称“老庄”,作《庄子》33篇,后被唐明皇(玄宗)册封为《南华真经》。
《庄子》除了哲学价值之外,文学价值也极为重要,鲁迅曾评价“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二、道家哲学—浪漫情怀与避风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