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一) 操作方法
第二节学习动机的理论
第三学习小组
《学习动机理论》 简介
在教育领域越来越重视如何教学生学会学习的今天,诸如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日益引起教育界的普遍关注。教师们在日常教学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有些学生在学习中为避免过多地失败,而不愿去主动尝试;有些学生虽然智商不差,但在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方面却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另外一些学生由于过度焦虑而不能将注意力集中于所学的知识,从而使学习成绩下降等等。以上这些问题都可以归结为学习动机问题......
本节主要知识概括
一、行为主义的学习动机理论: (1)、强化理论
(2)、驱力说
二、认知心理学的动机理论: (1)、三维归因理论
三、人本主义与心理测量学的动机理论:(1)、成就动机理论
(2)、需要层次理论
一、行为主义的学习动机理论
(1)、强化动机理论: --最早提出强化概念的是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中,强化指伴随于条件刺激物之后的无条件刺激的呈现,是一个行为前的、自然的、被动的、特定的过程。而在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中,强化是一种人为操纵,是指伴随于行为之后以有助于该行为重复出现而进行的奖罚过程。
--巴甫洛夫等的实验对象的行为是刺激引起的反应,称为“应答性( respondents) ”; 而斯金纳的实验对象的行为是有机体自主发出( emitted) 的, 称为“操作性( operant) ”。经典条件作用只能用来解释基于应答性行为的学习,斯金纳把这类学习称为“S( 刺激) 类条件作用”;另一种学习模式,即操作性或工具性条件作用的模式, 则可用来解释基于操作性行为的学习, 他称为“R( 强化) 类条件作用”,并称为“S-R”心理学理论。
正强化( positive reinforcement,又称积极强化):是指当某一刺激出现时产生的行为增强的效果。这是所呈现的刺激叫做整强化物。负强化(negative reinforcement, 又称消极强化):是指当某一刺激消除或避免时所产生的行为增强的效果。这一被消除或避免的刺激叫做负强化物
斯金纳区分了两种强化类型:
案例分析
(1)当一个学生在写作文时,老师走过去对他说:“我很喜欢你的作文。你不但用词恰当、语法规范,而且描述写得非常清晰。”如果该同学的作文因此而不断改进,那么教师的这一番话就起到了的作用了。
-- 老师对学生的表扬是课堂里最常见的强化物。学生得到好的分数、孤立的评价、墙报上的小红旗、五角星等都是增强学生学习的强化物。对儿童来讲,食物、玩具、听故事、看动画片、做游戏等都可以作为正强化物。
正强化
(2)教师告诉学生们:“同学们,这周大家的家庭作业做的非常好,交作业也很按时,因此,这个周末就不给你们布置家庭作业了,我们把它留到下周一再做。”
-- 试问这老师为什么要这么安排呢?
原因是该教师想通过周末不留作业使学生在下周一更好地完成每天的家庭作业,那这么做是为了什么呢?
特别注意的是,负强化仍然是使某一行为出现的频率增加而不是减少。
负强化常常适用于在所期待的学生行为没有表现出来之前使用,例如案例(3)。
(3)、当学生在中午下课前说话时,教师说:“如果在下课铃之前,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座位上安静地做好,我们就下课去吃午饭。否则的话,就得延迟下课时间去饭。”这时,学生们立刻安静地做好,亦即表现出教师所期望的行为,当然他们也就避免了不能立即去吃午饭这一结果。显然,这也是运用了负强化。
评析
(1)、外部奖励会使学生更多地关注奖励,而不是学习本身或者通过学习所获得的进步事业。我们的社会支持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对分数的重视。
(2)、有经验的教师必须面对这样一个事实,并且提醒学生体验学习本身的快乐,提醒他们注意发展内在激励所带来的无形奖励。
(3)、行为派的强化论过分强调引起学习行为的外部力量(外部强化),忽视甚至否定了人的学习行为的自觉性与主动性(自我强化),因而这一学习动机理论有较大的局限性。
(2)、驱力说
内驱力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唤醒状态或紧张状态,表现为推动有机体活动以达到满足需要的内部动力。
内驱力与需要基本上是同义词,经常可以替换使用。但严格的说,需要是主体的感受,而内驱力是作用于行为的一种动力,两者不是同一状态,但两者又密切相连,因为需要是产生驱力的基础,而驱力是需要寻求满足的条件。
在经典条件理论中,这一理论假定,机体需要剥夺产生内部刺激,这种内部刺激形成驱力,驱使有机体产生并维持降低驱力的活动。该活动导致需要满足,立即便停止。这一理论可以解释动物的训练,但是很难解释人类的学习。
二、认知心理学的动机理论:
(1)、归因动机理论
·指导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