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中国劳模代表人物事迹手抄报4篇 】是由【C小yi】上传分享,文档一共【4】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中国劳模代表人物事迹手抄报4篇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2—
中国劳模代表人物事迹手抄报4篇
中国劳模代表人物事迹手抄报4篇
中国劳模代表人物事迹手抄报篇1
1960年春,我国石油战线传来喜讯———察觉大庆油田,一场规模空前的石油大会战随即在大庆开展。王进喜从西北的玉门油田率领1205钻井队赶来,参与了这场石油大会战。
一到大庆,呈现在王进喜面前的是大量难以想象的困难:没有马路,车辆缺乏,吃和住都成问题。但王进喜和他的同事下定决心:有天大的困难也要高速度、高水平地拿下大油田。
在困难面前,王进喜率领全队靠人拉肩扛,把钻井设备运到工地,以“宁可少活二十年,冒死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顽强意志和冲天干劲,苦干5天5夜,打出了大庆第一口喷油井。在随后的10个月里,王进喜率领1205钻井队和1202钻井队,在极端困苦的处境下,抑制重重困难,双双达成了年进尺10万米的奇迹。
在那些日子里,王进喜身患重病也顾不得到医院去看;钻井砸伤了脚,他拄着双拐指挥;油井发生井喷,他奋不顾身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重晶石粉,被人们誉为“铁人”。
在大庆油田工作的10年中,王进喜为我国石油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勋,曾获“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王进喜身上表达出来的“铁人精神”,鼓舞了一代代的石油工人。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3—
中国劳模代表人物事迹手抄报篇2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劳动创造价值永远是推动经济社会进展的根基。只有大家齐心协力地劳动,才能不断地创造价值,推动历史的车轮往前走。”“80后”产业工人秦世俊在加入完劳模表彰大会后说。
秦世俊加入工作14年,累计完成25年的工作量,实施技术创新、小改小革660多项,提高生产效率1至8倍。“我庆幸自己的工作有一个踏实的起点。”在中航工业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秦家“两代劳模”的故事为人们津津乐道。秦世俊的父亲曾被评为公司十大劳模之一。如今,儿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
一身臭汗、满襟油泥,是父辈们的车工形象。“与父亲不同的是,现在产品加工靠软件操纵、智能化操作,不仅劳动环境、强度大大改善,而且加工精度和工作效率也成倍提升。”秦世俊说。
尝到了超越父辈的甜头,秦世俊在追求数控加工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他研究出“逆向思维、反向采点”的加工腹板新方法,将生产效率提高了8倍,一次交检合格率达成100%。在加工新机型尾减安装平台时,他创新的方法让零件加工周期一次性大幅缩短,加工本金降低了75%。
“工作条件越来越好、效率越来越高,这样的变化说明国家在进展、社会在进步。”工作13年就当上高级技师的秦世俊说,但不管怎样,脚踏实地、爱岗敬业的根基不能丢。“在这样的‘变’与‘不变’之间,年轻工人一代才能走好现代工业之路。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3—
中国劳模代表人物事迹手抄报篇3
两弹元勋”邓稼先,为我国、的进展作出了优良付出。他长期甘当无名英雄,把自己的青春之光融进了中国核防卫气力的“铁脊梁”之中。
1950年,26岁的邓稼先在美国获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他带着当时最先进的物理学学识,涉洋归来报效祖国。50年头末,邓稼先从物理学讲坛上“消散”了,他的身影浮现在核武器研制的基层第一线:在北京郊外的高粱地里加入研究所的兴建,在罗布泊国家试验场的土路上颠簸,在云遮雾罩的山区指挥着、的研制。邓稼先为我国的核武器研制事业兢兢业业、呕心沥血,孜孜不倦地奋斗了28年,从、原理的突破和试验告成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都作出了重大付出,为我国第一颗和第一颗试验告成立下了卓越的功勋。邓稼先曾荣获全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以及“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1986年,积劳成疾的邓稼先被癌症夺去了生命。在生命的结果一个月里,他28年的机要体验才得以披露,“两弹元勋”的美名才开头传颂。
中国劳模代表人物事迹手抄报篇4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4—
“在好多渺远地方都有像我这样的员工,条件比我更繁重。这个荣誉不是我的,我是代表他们来领这个荣誉的。”广东省邮政公司珠海市分公司外伶仃岛邮政所投递员谢坚说。
谢坚人如其名,坚守岗位27年。27年来,他妥投疑难邮件3万多件,救活“死信”3000多封。
外伶仃岛因伶仃孤立而得名,民族英雄文天祥的《过伶仃洋》就诞生于此。其北距香港长洲6海里,是珠三角地区进出南太平洋国际航线的必经之地,也是南海要塞。
“海岛通信权到位,就是海岛主权到位。”谢坚道出了坚守27年的心声。
“前任邮递员干了20年直到退休,条件繁重没有人容许来接班。”谢坚坦言,接班之后才真正熟悉到岛上有多萧瑟繁重,没水、没电,根本生活都没手段保障。
物质条件的繁重,加倍凸显精神的肥沃。本来几次机遇轮换回市区工作,但谢坚都放弃了。“以前我送电报,内容不是喜事,就是悲事。无论哪种,接报人大多会抱着我哭,对于伶仃岛的人来说,‘家书抵万金’。”
谢坚说自己就是想干好本职工作,做一个中国幅员上的小小螺丝钉。而在我们眼中,他更像是我国南海小岛上的一面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