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5
文档名称:

立体车库发展前景分析.docx

格式:docx   大小:23KB   页数:1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立体车库发展前景分析.docx

上传人:w447750 2017/8/30 文件大小:2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立体车库发展前景分析.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武汉天马华源停车设备psi
机械式立体车库对解决大城市静态交通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汽车行业和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大中城市私人拥有汽车数量的迅猛递增,由此引起的停车困难成为困扰当地政府和单位重要难题,而发展和使用立体停车对解决城市的静态交通上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受到行业内外的关注。发展和使用立体车库是未来解决停车困难的一种必然性趋势。武汉天马华源停车设备有限公司
1 当前大中城市停车的现状
汽车行业发展和泊车之间的矛盾
据交通部统计,目前我国民用汽车保有量约3300万辆。到201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将达到5500万辆左右,其中轿车占53%。业内人士认为,这其中应有不低于1500万个轿车泊位需要通过建立立体停车库来解决。
2006年,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新车市场,国内销售总量达到710万辆,而汽车保有量达到4985万辆,其中私人轿车的保有量就有1149万辆。停车难成为继行车难之后困扰各大中城市的交通难题。
城市停车难的根本原因是车位总量不够。按照发达国家经验,一般车辆与车位之比是1:。照此比例,我国停车位历史缺口欠账900多万个,每年新增停车位缺口300多万个。由于停车位的严重不足,迫使机动车非法停放、占道停放现象十分严重。
根据我国汽车工业与城市建设发展的实际情况,我国应当加快停车设备产业发展,推广使用机械式立体停车设备,全面解决城市停车难。近年来,我为立体停车产业已经起步。到2006年末,我国立体停车库已有2200多个,停车泊位已有28万个,到今年末有可能达到40万个。
与传统的自行式车库相比,机械立体车库不但可以节省空间,还具有使用方便、操作简单、可靠、安全,存取车快捷等优点;减少了因停车而引起的冲突;增加了汽车的防盗性和防护性,并有利于改善市容环境。立体停车方式在欧洲和美国已经有近60年的历史,在美国已是260亿美元的大产业,在日本、韩国和台湾也有40多年的历史。
大中城市停车困难主要集中在那些地方
目前解决矛盾的主要方式.
规划层面
①区域差别供给政策
针对不同的区域采取不同的规划供给政策:核心区采取“总量控制、适度供给”政策,同时根据区内公交发达程度和道路网容量,适当增减泊位数,如对于公交发达、道路拥挤的商业办公区,提供相对较少的停车位,实施较高的停车收费,以达到控制车辆进入,鼓励人们乘
武汉天马华源停车设备psi
坐公交的目的;外围区采取“供需平衡”政策,提供相对充裕的泊位,同时外围主要出入口、大型公交场站、规划轻轨枢纽处建设大容量较“驻车—换乘”停车设施,鼓励P+R的出行方式;新区采取“适度超前、灵活分散”政策,停车泊位以配建为主,指标考虑一定的弹性,以适应未来机动化发展进程。
②停车位配建政策
配建停车设施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在停车供应中均占主要比例,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停车位配建政策应考虑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考虑到城市机动化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停车需求水平呈一定的阶梯性,为了使配建停车位发展规模与需求的增长趋势相一致,应根据新的情况及时调整各类公共建筑配建停车标准,同时考虑建筑物分类的细致性与合理性,对于同类建筑、不同规模应用不同的标准;第二,在中心区土地使用复合程度较高、建筑密度的大地区,可鼓励配建停车位采取共享停车(“错时”的土地利用)、合并停车②(性质相近的土地利用)的形式,以减少停车泊位数,提高泊位周转率,还可以集中停车位,减少路段上的开口,减轻对动态交通干扰。

①将公共停车场纳入城市基础设施范畴,享有市政公用设施项目的优惠待遇,在拆迁、征地、税费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和财政补贴:停车场建设用地周边配套市政设施由市政建设部门实施,费用列入政府年度市政建设资金;土地按划拨,减免土地出让金减半;征收绿化补偿费;免交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自来水集资费、电力配套费、排污增容费等税费。
②设立停车场建设基金,用于奖助民间机构投资、兴建公共停车场。基金的筹措可以通过以下渠道:年度基础设施建设费中拨划一部分;违章停车罚款;路内停车点收入中扣除必要开支后的上缴部分;公共停车场经营招标的收入。
③鼓励建设机械式停车库
相对于坡道停车楼与地下车库,机械停车库具有占地省、成本低、拆装灵活、场地适应性强,对环境影响小的优点③。但现有停车场建设审批程序中,尚未对机械式停车库进行明确定位,且未出台相应的技术标准。应尽快研究制定相关标准,便于机械式停车库的推广。
、管理层面
①停车系统行政管理政策
针对当前停车设施管理机制过于分散的弊病,成立一个专门的权威性停车管理机构(可设在市建设局或交警总队),综合协调规划、建设、交警、物价、工商等相关职能部门工作,对停车设施进行宏观协调和集约化管理。
②“自备车位”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