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打动人心的情感是世界共通的
T:名门之后,名校学霸,奥斯卡奖获得者,二十多岁执导茅奖作品,这一系列在其他人看来不可思议的事都发生在了你身上,你觉得你太幸运呢?还是能hold得住呢?还是光环和压力都很大呢?
L:首先有些人会觉得这是一个光环,也有人问我这是不是一个枷锁,但是我从来不觉得这是一个枷锁或者一个光环,我觉得我拍这部作品是我一辈子的荣耀。刘老师对我的影响不光是《一句顶一万句》,而是从小到大对我潜移默化的影响,他是一个对生活有大爱,有大善的人,你能从他的眼睛里看出他关怀身边的每一个普通人。小时候我爸最爱干的事就是坐在路边,看着人来人往,看着人间烟火,真的好父亲是当女儿干她愿意做的事情,那他当然知道,比如我没有能力做一件事情,没有能力把《一句顶一万句》拍好,他会觉得毁了我,我会替他痛苦,那我当时怎么拍《一句顶一万句》,怎么做一个不同的导演,当我对这些想得非常明白,我才会拿起电话给他说。刘老师是一个特别讨厌??嗦的人,十句话说不清楚这件事你就别说了。当前面的准备做到位后面的压力就没有了。
T:毕竟你给人传递的信号是国际范儿的时尚女导演,精英知识女性,那部片子里表现的延津、新乡,这与你都相差很大,你没有你父亲的生活经历,你对人物的内心世界,你对那种场景当时有把握吗?你为什么敢于挑战你并不熟悉的领域?
L:首先这个我持反对意见,我两岁的时候就经常回去,我也会说河南话,我虽然是在北京长大,但是后来当你见识了各种各样的人,那种人会有一种很朴实的状态,对我来说所谓的有国际背景,那我拍一个在曼哈顿第五大道边,拍巴黎塞纳河边的电影就洋气和真挚了吗?它就一定能打动人吗?它不是。当然也不排除塞纳河边上有动人的情景。但我对塞纳河边上不熟,我熟悉的可能是北京,延津,新乡这些地方。还有就是我对《一句顶一万句》的熟悉感,这部小说我读了超过二十遍,作为刘老师女儿那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包括在2009年出版之前,我们走访了四个省市,要是不走访我可能就没有这么熟悉的感觉。每读一次就有更深的感觉,慢慢地这些人就在我心里住进去了。我拍电影从来不是取悦观众、取悦市场对我的看法,我觉得首先是尊重心中的人物,我不是把你骗进影院给我贡献多少票房,我首先是请你走进影院,看看我心中的人物。拍电影的人,如果用噱头、五花八门的东西来彰显能力,是走不长远的。
T:刘老师从小对你是千娇百宠呢?还是很严厉呢?还是很平等的哥们关系呢?
L:刘老师是要求非常严格的父亲,这个严格要求并不是说他限制你,告诉你今天不能穿这件衣服,几点前必须回家吃饭,你必须怎么怎么着,他不是这样严格的父亲。他严格要求是严格要求自己家里的家训,“不着急,不要脸,一次性做好。”“不着急”是慢慢的出精品,包括写作业也是这样。“不要脸”是你随时要向身边的人学习,时刻向你的生活中学习,你要对事情无所畏惧。你把你会做的做对,而且一次性做对是为了什么,是为了你有更多的时间做其他的事情。在这些道理上他要求非常严格,其实在生活中他是一个特别随和的人,他为人处世是善良待人,他从不占人便宜。他是我见过的少有的勤奋和认真的人。
T:你说你希望观众记住的是剧中的人物而不是导演,这在外人看来你是个很淡泊名利的人,你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
L:我小时候看过一部伊朗电影《小鞋子》,我当时没有记住导演是谁,但我记住了影片中的兄妹俩;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