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质量通病防治方案
目录
一、地下室结构裂缝的处理方法及裂缝防治
二、后浇带有害裂缝防治
三、剪力墙烂根成因及防治
四、模板工程质量通病防治
五、墙、地面裂缝及屋面渗漏的防治
六、门窗渗漏防治
七、外墙保温体系质量问题的原因及控制技术
八、屋面防水质量通病及防治
一、编制工程质量通通病防治方案的依据
1. 工程合同
2. 设计图纸
《住宅工程质量通病控制标准》(DGJ32/J16-2014)
二、编制说明
根据动迁房工程的具体情况,结合本公司的长期类似工程经验,针对已往交付工程中发现的一些通病及易发生质量通病的部位及节点,在施工过程中重点控制的内容。
三、事前控制
《住宅工程质量通病控制方案和施工措施》进行认真核准,
并落实到项目技术部、施工部及各班组。
,并及时向施工各班组做好施工前的技术交底工作,施工技术交底不流于形式。
,对明显违反住宅工程质量通病控制标准的设计措施提出意见。
,经校验合格后准用于本工程。
。
四、对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一、地下室砼结构裂缝的处理方法以及裂缝的防治措施
1. 地下室结构裂缝特征的一般描述
地下室出现了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裂缝。裂缝部位主要分布在地下室底板、地下室外墙、地下室楼层梁板;裂缝出现的时间大都在地下室结构施工完毕1-3年左右;裂缝宽度大都没超出《规范》允许的宽度;墙、梁裂缝以竖向分布居多,及少有贯穿裂缝;底板裂缝处往往伴随有渗水现象。
2. 裂缝产生原因分析
结构裂缝产生的原因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荷载作用,另一类是非荷载作用。通过对上述裂缝特征的分析,认为引起地下室结构微裂缝的主要因素是非荷载作用,如温度的变化、构件的收缩、基础的非均匀沉降等。
底板裂缝大都在底板浇注2-3年后才出现,裂缝分布呈不规则状,缝宽一般小于
,且裂缝处有渗水现象。经分析认为底板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两种:其一,高层建筑的底板一般较厚,局部承台部位则更厚,大都属大体积砼,由于砼的浇注体积大,积聚在内部的水泥水化热不易散发,混凝土内部温度将逐步提高,而砼表面则散热较快,这样形成较大的内外温差,产生较大的温差应力,达到一定数值时,会在砼表面产生表面裂缝,裂缝发生的初始阶段,其缝宽很小, 2
、楼层梁板裂缝
地下室外墙裂缝一般呈竖向分布,梁裂缝分布在梁两侧,梁底很少有贯穿裂缝,板裂缝以微裂缝不规则分布状居多,认为这些裂缝基本上属于砼在硬化过程中所产生的收缩微裂缝及外界环境变化(如温度、湿度)所引起的收缩裂缝,引起裂缝的原因涉及到设计
(如配筋率等)、材料(如砼外加剂不合格等)、施工(如没严格按设计的配合比进行计量配料、砼振捣不到位等)等多方面因素。
对于影响结构承载力或防水、防渗性能的裂缝,为恢复结构的整体性和抗渗性,应根据裂缝的宽度、性质和施工条件等,采用水泥灌浆或化学灌浆的方法予以修补,,可采用水泥灌浆;,宜采用化学灌浆,化学灌浆所用的灌浆材料,应根据裂缝的性质、缝宽和干燥情况选用:作为补强用的灌浆材料,常用的有环氧树脂()和甲凝()等;作为防渗堵漏用的灌浆材料,常用的有丙凝()和聚胺脂(能灌入
)等。
大体积砼之所以开裂,主要是砼所承受的拉应力与砼本身抗拉强度之间矛盾发展的直接结果。因而,为了控制大体积砼温度裂缝的开展,就必须从降低砼温度应力和提高砼本身抗拉性能这两方面综合考虑,采取的具体措施有:
1)采用中、低热,干缩小的普通硅酸盐水泥。
2)选用坚固性良好,,含泥量小于3%的中粗砂。
3)选用坚固性良好,针片状含量〈15%,含泥量〈1%的连续级配石子。
4)掺入高效减水剂,微膨胀剂和适量粉煤灰,优化砼配合比,在满足强度,抗渗及和易性要求下,减少水泥和水用量,,坍落度在满足泵送条件下取12-16cm。
5)尽量减少单位体积混凝土的水泥用量。
6)合理组织砼的供应,缩短砼运输时间,到达现场时往罐体上喷水,及时卸料,输送泵料斗搭防晒棚,泵管全程裹湿麻袋,降低砼入模温度。
3
7)模板浇水充分湿润,砼分层浇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