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经皮颈动脉闭塞后再通并支架置入1例
唐思治,罗霄鹏,熊峰,唐兰英(412000湖南株洲,株洲市一医院神经内科)
颈内动脉颅外段粥样硬化闭塞性病变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病因之一,其所致脑梗死受多种因素影响,如狭窄程度和侧支循环等[1]。我科近期完成颈内动脉闭塞再通支架置入术1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62岁,因“头晕、左侧肢体麻木、乏力10 d”于2011年2月23日急诊入院。患者下车时突发头晕,左侧肢体麻木、乏力,持续数秒钟后好转,在外院头颅CT检查未见异常,患者后来间发左侧肢体无力,来我院以“脑梗塞”收治我科。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心肺无异常发现。神经系统检查:意识清楚,精神欠佳,言语清楚流利,左侧鼻唇沟轻度变浅,伸舌居中;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左侧肢体痛觉轻度减退(与右侧相比约减少40%),病理反射未引出,NIHSS评分:2分。颈部血管彩超检查:双侧颈动脉硬化并粥样斑块形成,右侧颈内动脉入口处斑块堵塞并血流量减少。头颅MRI:右侧额顶叶多灶性脑梗死。入院5 d后行DSA检查,结果发现:右侧颈内动脉完全闭塞(图1),右侧后交通动脉代偿右侧大脑中动脉,左侧颈内动脉造影未见前交通动脉开放。经与家属谈话并签写手术同意术,于3月6日予患者行右侧颈内动脉闭塞后再通并支架植入术。
8F导引导管置于右侧颈总动脉远端近颈内动脉闭塞处,微导丝在微导管支撑下,快速转动微导丝,钻通右侧颈内动脉闭塞处,将微导管送达颈内动脉远端,退出微导丝,微导管造影见右侧大脑中动脉显影良好,,予EV3(Protégé 1 mm× mm)球囊沿交换导丝送到狭窄处在11个大气压下预扩,满意后予EV3(Protégé ×)球囊沿交换导丝送到狭窄处在12个大气压下预扩,满意后做路径图,在路径图指导下,通过快速交换,将EV3 6F保护伞送达右侧颈内动脉狭窄段远端约10cm处,退出交换导丝,予自彭式EV3(6~8 mm×40mm)支架沿保护伞导丝送到狭窄处,释放支架,造影见狭窄解除,支架远端仍有局限性狭窄约60%。将自彭式EV3(Protégé 6mm×30mm)支架送到原支架远端并部分重叠,释放支架,造影见支架贴壁良好,狭窄解除(图2),退下保护伞,造影见颈内动脉远端充盈良好,右侧大脑中动脉显影良好,手术结束。
术后患者精神情况明显好转,6 h后拔除动脉鞘,予低分子肝素4100IU,皮下注射,2/d,维持1周;氯吡格雷75mg,每日1次口服,阿斯匹林100mg,每日口服1次。术后第2天,患者能自由下床活动,未再发左侧肢体乏力,NIHSS评分:0分。术后第3天带药出院,术后7 dTCD示右侧大脑中动脉血流情况正常,颈部血管彩超示支架贴壁良好。
图1 右侧颈内动脉造影示右侧颈内动脉闭塞
图2 钻通闭塞处后支架植入,见狭窄解除
2 讨论:
在缺血性脑卒中众多危险因素中,脑动脉狭窄或闭塞是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手术干预性治疗已有40年历史。本例患者右侧颈内动脉入口处闭塞后,右侧前循环血流通过右侧后交通动脉部分代偿,但后交通动脉无法保证充分的前循环的供血,致患者表现为右侧颈内动脉TIA表现。且由于长期低灌注最终导致右侧额顶叶多灶性脑梗死(动脉远端供血区)。
根据陆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