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宋才发论生产力内涵发展的协调机制.doc

格式:doc   大小:5,733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宋才发论生产力内涵发展的协调机制.doc

上传人:260933426 2017/8/31 文件大小:5.60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宋才发论生产力内涵发展的协调机制.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宋才发:论生产力内涵发展的协调机制
论生产力内涵发展的协调机制
宋才发作者简介宋才发(1953—),湖北武穴人,华中师范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在经济上要赶上发达国家,就要保持必要的发展速度。协调好生产力发展的内部和外部关系,形成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合动力,是将我国现代化经经济建设转入以生产力内涵发展为主的崭新轨道的关键。

生产力的内涵发展是在生产力的外延范围已经相对确立的条件下,致力于从技术构成所决定的生产要素结合方式与配置结构的角度去发展生产力。在这里,“生产力”与“生产”的构成要素二者是不容混淆的。构成生产活动的要素,是作为现实生产力的物质前提而存在的,生产要素只是构成生产力要素的基础。也即是说,这种生产力构成要素以及一定时期的生产力的大小,主要地由反映技术进步的生产要素的素质、生产要素的配置结构,以及生产要素的结合方向、结合点、结合速度等决定。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要把经济工作真正转移到调整结构和提高效益的轨道上来,体现速度和效益的统一。这就从根本上克服了过去那种一讲生产力发展,就着眼于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和盲目扩大基建规模的缺陷,为我国现实生产力和经济建设的发展规定了明确的方向。生产力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来优化自己的结构,促进自身的发展,科技发展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始终把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作为己任。要确保我国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实现,并为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首先就要做到技术发展与经济发展两者的协调统一。
科学与生产本来就是既相互独立又相互渗透的,生产过程是科学的应用,应用科学就成了生产的职能,这是人类社会生产实践早已证实了的。在我国的条件下,科学技术的新发现或者新发明,都成了生产方式改进的基础,而且每一次生产较大的发展,又都和新的科学发现相联系。我国生产力发展对科学技术的需求状况,标志着我国科学技术发展与生产力发展进入了一个最佳结合的时期,预示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即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科学和技术在生产力中起决定和支配作用的阶段。
强调科学技术的基础作用,与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者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是一致的。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说过:在一切生产工具中,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列宁也说过:全人类的第一生产力就是工人,劳动者。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把“人”看作第一生产力,是完全符合当时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当19世纪下半叶电力开始使用于生产,科学已显示出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时,马恩就及时地补充说:生产力中包括科学在内,确认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只是到了本世纪的70年代,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兴起,科学技术才成为生产力中起决定作用的要素。据资料显示,科学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份额,发达国家占60%,中等发达国家占40%,一般国家也占30%左右。在这种新的历史背景下,科学技术的确成了生产力中的新构件,并转化成为第一生产力。然而当我们说科学技术生产力是“第一生产力”时,已经包括了人的因素和精神的作用在内。我们通常强调“人的因素第一”,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即在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已经具备的情况下,在现有基础上发挥人的能动作用。如果说人是启动社会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根本动力,那么,生产工具则是发挥这个动力的助动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