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我国少数民族.doc

格式:doc   大小:52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我国少数民族.doc

上传人:260933426 2017/8/31 文件大小:5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我国少数民族.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蒙古族人民叫做“大年”。古时候,蒙古族历来崇尚白色,所以将农历正月称为“白月”,把过年节称为“白节”。亦称奶酪节,又称席尼吉勒,意为新年、春节。古代蒙古人以白色为纯洁、吉祥之色,据说与日常饮用洁白的奶食有关,包含着恭贺新春、吉祥如意之意。“白月”也是人们互相交往聚会的时节。故称春节为白节。白节在正月初一。过白节是从古代沿袭下来的****俗。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时,就非常重视过白节。据《马可波罗行纪》所载:“其新年确始于阳历二月,届时大汗及其一切臣属复举行一种节庆……是日依俗大汗及其一切臣民皆衣白袍,致使男女老少皆白色,盖其似以白衣为吉服,所以元旦服之,俾此新年全年获福。……臣民互相馈赠白色之物,互相抱吻,大事庆祝,俾使全年纳福。”现在蒙古族亦把白节作为最隆重的节日。腊月三十日晚上,全家即穿上节日盛装,欢聚一堂,拜贺新年,彻夜不眠。通常全家老少先烧香拜佛,然后晚辈向家长献哈达、敬酒、礼拜。初一清晨,家族亲友开始互相拜年,直到正月十五或年底才结束。
松嫩草原蒙古族过大年大体分“送旧”和“迎新”。送旧是腊月二十三清洁卫生打扫家,到傍晚要“祭火”。“祭火”是从萨满教传入的,蒙古族信仰喇嘛教后有所改变,蒙民把羊胸脯肉连同白“哈达”、肉米粥、黄油、酒等做祭品,然后由长辈点燃九个小灯,并将祭品投入旺火里烧,口里诵赞词,祝福家人幸福。祭火忌用红筷子而用白色或黑色的,因为蒙古族都认为“火”代表着一个家族的传宗接代、兴旺。烧完祭品后,全家进餐。有的把祭品的剩余送给附近亲戚吃。“祭火”的时辰为傍晚黄昏时,上祭品时,男人在前,女人在后叩拜。在古代,有钱人还专请喇嘛祭火。
腊月二十三以后,就准备过春节。节前家家户户都备下了当年生长的公羊和各种奶制品。做件好看的蒙古袍,加上几坛上好的美酒,然后开始“调马”。有关衣食住各方面的事,如炸油果子,油食花样繁多,尤其供佛之品要讲美观。其次是包饺子。
年三十是最热闹的一天,人们穿上漂亮的蒙古袍,上午要上供祭佛,在佛柜供台上摆上各种奶食、油食,摆成小塔型,上边插上特制的金银花。还用十二个小铜盅倒满白水,一天换一次水,然后点上长明灯。同时,开始贴对联(与汉族同,只是写蒙文)。晚上,备好饭菜后,铺好新毡,摆上酒、菜、肉,开始祭祖先。长辈嘴里念着高祖、曾祖的名字,把酒一盅又一盅地撒在地上,撒向天空。祭完祖先后,全家上席,晚辈敬酒给长辈送旧岁。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午夜开始饮酒进餐,围坐吃饺子,俗称“黄馍馍”或“扁食”, 按常规要多吃多喝,酒肉剩得越多越好,这样象征着新的一年酒肉不尽,吃喝不愁。这天,全家不论男女老幼,玩什么都可以。在牧区,男人耍“嘎拉卡”、下蒙古象棋,女人、娃娃玩“羊拐”,蒙语叫“沙”,一直玩到天明。
初一凌晨,摆好饭菜给老人长辈敬酒,敬酒时要跪拜,男人双膝下跪,头往下低时双手向上下摆动。这时,长辈祝福你长命百岁,终身幸福等。未婚女子与男人一样叩拜,而已婚女人则右膝下跪,左膝半跪,右手在面额右侧上下摆动。新媳妇则须唱歌。初一不分男女相见第一句话是问:“新年好”、“过年好”,而不说“见面发财”之类的话。接着就是拜年。一大早身着各色服装的男女,跨上早已调好的骏马,三五成群奔向“浩特”(村镇),挨个地串蒙古包。串包中,先要给长辈叩头祝愿,接着主人家的女婿为前来串包的客人敬酒****惯上这种敬酒每敬必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