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博物馆教育活动研究 博物馆规划与实施教育活动的宝典 】是由【书犹药也】上传分享,文档一共【4】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博物馆教育活动研究 博物馆规划与实施教育活动的宝典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博物馆教育活动研究》:博物馆规划与实行教育活动的宝典
郑奕(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博物馆教育活动”,它重要涉及展览教育活动,以及与研究和藏品有关的教育活动。事实上,绝大多数的博物馆教育活动都在一定限度上与展览有关。在书中,笔者一方面明确指出: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开展不仅仅局限于开放展览,而是理应环绕和配合展览展开延伸和拓展型教育服务。紧接着进一步提出“观众参观前、中、后三阶段的教育活动及其一体化规划与实行”的思路。也即,重点研究“观众参观前、参观时、参观后”三个阶段的博物馆教育活动的规划目的、任务,实行方略和措施分别是什么。
本研究前后历时7年,其创新之处还在于,在对博物馆事业发达国家,特别是欧美国家和都市博物馆教育活动成功案例实地考察、深度研究的基本上,提炼了具有普遍指引意义的原则、理念、方略和措施,并尝试构建“观众参观博物馆前、中、后三阶段的教育活动规划与实行”的经验框架,旨在为国内博物馆开展和评估有关活动,以及将博物馆教育融入中小学教育和全民教育、终身教育提供参照借鉴。
本书作者为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的郑奕副专家,她长期专注博物馆教育研究,现兼任中国国家文物局“国家一级博物馆定级评估”专家库成员,及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郑奕博士曾于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博物馆系任访问学者,并于国家文物局实习。她独立主持有国家文物局课题“环绕博物馆展览的前中后三阶段教育活动的筹划与实行研究”和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市级项目“将博物馆纳入上海青少年教育体系的制度设计研究”,并于《东南文化》、《中国博物馆》、《国际博物馆》等期刊上刊登论文30余篇。
1本书的架构
本书共分为七章(不涉及绪论),其中:
第一章《现代博物馆的教育理念与实践》。本章是整项研究的理论根据。从国际博物馆发展趋势和国际博物馆学界前沿理论的角度,论述现代博物馆的教育使命、经营理念、学习理论、教育优势和教育活动特点,以及国际社会注重博物馆教育的普遍做法等,旨在为后文的论述奠定理论基本。
第二章《博物馆教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富有成效的教育活动有赖于科学的组织管理。本章除了论述欧美博物馆科学的教育部门设立,以及教育工作者所扮演的角色外,着重对其成熟的教育活动组织管理模式进行探究和剖析,涉及教育活动的分众化、一体化、衍生化组织管理。
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是本研究的主干部分。通过对精心择取的欧美博物馆典型教育活动案例展开探讨,研究观众参观博物馆前、中、后三个阶段教育活动的具体规划与实行。
第六章《博物馆教育活动规划与实行的经验框架》。本章是在对第三、四、五章研究基本上的概括和提高,形成了三阶段教育活动规划与实行的经验框架,旨在为国内博物馆开展和评估各阶段教育活动提供参照借鉴。
第七章《提高的对策与建议》。这是本书的结尾以及经验框架的延展部分。针对国内博物馆教育活动开展的实际,从新形势下迫切需要强化博物馆教育功能的角度,并借鉴欧美博物馆的成功经验,提出提高的十四大对策与建议。
2研究创新点
绝大多数的博物馆教育活动都在一定限度上与展览有关,而展览自身亦是最佳的教育产品,但展览绝非博物馆教育的唯一形式、载体、媒介。长期以来,国内博物馆界在结识上存在误区,觉得开放展览就万事大吉,甚至认定开放展览就是开展展览教育活动,很少环绕展览举办活动,或是活动开展流于形式。其实这是一种非常狭隘和滞后的观点,也是低、成效不高的理念层次因素。
事实上,一种再好的展览,时间久了,观众也会新鲜感不再。若没有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穿插其间,该展览的生命力不会太长期。此外,也并非每座博物馆均有富余的资金用于不断更新展览。因此,博物馆一方面要做好展览,适时更新展览,另一方面还要环绕和配合展览着手一系列延伸与拓展型教育服务。
而“环绕和配合展览开展延伸与拓展教育活动”这一观点的提出对于变化国内博物馆仅关注展览、忽视有关教育活动的现状,同步提高展示和教育的双重发展具有理论意义。
、中、后三阶段的教育活动及其一体化规划与实行
长期以来,国内博物馆界注重并且只注重来馆参观的“实际观众”,在教育活动的开展上,也只关注观众的实地参观阶段。反观博物馆事业发达国家,各博物馆不仅聚焦实际参观者,还注重吸引目的观众,鼓励潜在观众和虚拟观众前来。同步,机构不只在观众的实地参观阶段下足功夫,更不忘参观前和参观后两个阶段。也即,对三阶段的教育活动进行一体化规划与实行,但目的和任务各有侧重和不同。
因此,本研究率先提出“观众参观博物馆前、中、后三阶段的教育活动及其一体化规划与实行”的思路,并倡导国内博物馆聚焦“目的观众”,加大关注“潜在观众”和“虚拟观众”。这对更新国内博物馆教育的滞后理念,指引各馆更完整、卓有成效地规划与实行教育活动,具有现实意义。
一项科学研究的结论理应具有现实意义。因此,本研究绝不断留在对个案和现象的描述上,更重要的是在对个案和现象剖析的基本上,摸索其内在规律,并提炼具有普遍指引意义的原则、理念、方略和措施。只有这样,本研究的结论才更具指引性。
本着这样的目的,本研究在分析具有典型性、被公认成功的博物馆教育活动案例的基本上,提取了为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共性经验,并构建了一种通用的、“观众参观博物馆前、中、后三阶段的教育活动及其一体化规划与实行”的经验框架,旨在为国内不同性质、门类、级别、规模和属地的博物馆在筹划与实行活动时,提供思路和途径等。
并且,该框架属于动态框架,可以不断补充案例,提炼更多经验。虽然该创新型框架自身尚存在一定的完善空间,但从总体上讲,它的建构将对国内博物馆规划与实行教育活动、以及评估有关教育成效发挥独特的价值。
从目前国内博物馆免费开放初期所反馈的状况看,一方面大量增长的观众对机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提出了更高规定;另一方面,博物馆因免费开放所必然导致的收入减少,又也许最后危及这项善政的长期坚持与贯彻。但笔者觉得,比这些更严酷的事实是,许多机构在免费开放人气爆棚一段时间后仍旧回归门前冷落车马稀的尴尬局面,也即经历了“一锤子买卖”。其中,一大主线因素在于,除了展览外,博物馆呈现的教育活动索然无味,公共服务滞后,观众在参观展览之余几乎没有东西再吸引她们前来。
根据西方博物馆成熟的运营理念和实践,除了做好展览,它们还环绕和配合展览、藏品、研究,开展有一系列“衍生化”教育活动,以吸引、保存和拓展观众。更有甚者还将教育活动的筹划与实行从观众参观博物馆前、中、后三阶段的角度,
进行“一体化”同步差别化。此外,针对服务观众的不同,机构推出的教育项目亦呈现“分众化”特色。因此,对目前的中国博物馆界而言,如何变化“重展不重教”现象,如何从教育活动开展的广度和深度上突破,已成为国内博物馆免费开放后“得民心”与否的核心。
事实上,国内博物馆在构造转型的社会背景下,一种重要目的就是迈向真正的公共性。也即,博物馆一切工作的核心是让游客拥有快乐的参与式学习体验。因此,目前我们亟待省思中国博物馆建设及博物馆教育的有关问题,同步机构的运作模式及教育模式也必须有所变化。有人说,“爱上博物馆,是一种生活方式”。不懂得,中国离这一步尚有多远?但愿在博物馆大发展的今天,我们周边有越来越多的民众会积极走进博物馆,走近博物馆,也期待越来越多的博物馆能走进民众的内心,并常驻其间。
《博物馆教育活动研究》
作者:郑奕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