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2
文档名称: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中美商务谈判禁忌探究.doc

格式:doc   大小:98KB   页数:2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中美商务谈判禁忌探究.doc

上传人:63229029 2017/9/1 文件大小:9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中美商务谈判禁忌探究.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专科毕业设计(论文)
论文题目: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中美商务谈判禁忌探究
二级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 商务英语
班级:
姓名: 学
指导教师: 职称: 讲师
20 15 年6月南京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月日
论文使用授权
本人完全了解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有关保留、使用论文的规定,学院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可以将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论文。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月日
摘要
论文从跨文化交际的理论出发,阐述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中美商务谈判禁忌。根据跨文化交际理论在商务谈判禁忌中的体现,运用理论分析、资料查询等方法,比较中美商务谈判禁忌的不同点与相同点,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得出我们理解跨文化交际的理论并运用到中美商务谈判中,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谈判者的结论。这篇论文对中美商务谈判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商务谈判禁忌文化差异

Abstract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theory of munication and it expounds the China-US business negotiation’s taboo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unication. According to the reflect of the theory of munication in business negotiation’s taboo,we use the ways of analyzing theory and searching for information pare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of China-US business negotiation’s taboo. Then propose my own points and suggestions. We will get a conclusion that we should understand the theory of munication and use it into China-US business negotiations,then we could be a essful paper has a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to China-US business negotiation .
Keywords:munication Business negotiations taboo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目录
1 引言………………………………………………………………………………1
2 跨文化交际概述…………………………………………………………………1
定义…………………………………………………………………………1
高、低语境文化理论………………………………………………………1
3 商务禁忌概述……………………………………………………………………2
定义…………………………………………………………………………2
类型…………………………………………………………………………3
4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中美商务谈判禁忌的比较…………………………………4
语言禁忌比较………………………………………………………………4
语言类型………………………………………………………………4
语言禁忌………………………………………………………………5
非语言禁忌比较……………………………………………………………7
面部表情………………………………………………………………8
价值观念………………………………………………………………9 
肢体语言………………………………………………………………10
5 结论……………………………………………………………………………11
相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