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叩响心灵之门.doc

格式:doc   大小:27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叩响心灵之门.doc

上传人:jiaxidong_02 2017/9/1 文件大小:2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叩响心灵之门.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叩响心灵之门
不记得采写了多少人物,写过的每一个人仍活脱脱地留在心里,这也许是一生挥之不去的影像。文化大师饶宗颐,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神五”副总设计师郑松辉,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刘斯奋,商界奇才李嘉诚,青年首富黄光裕,狼牙山“壮士连”连长赖卫……学界泰斗、科学家、企业家、英雄、教育家、艺术家,他们的品格、他们的坚韧、他们的英勇、他们的睿智,随日月光辉化作鲜活的血液涌入我的血脉,激励着我在新闻采访之路上奋行。

爱上了人物专访

在中国新闻史上,写专访的开路先锋是黄远生。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专访作为一种独立的新闻文体,在我国新闻界蓬勃发展,方兴未艾。作为一名80年代中期加入新闻工作行列的女记者,我对新闻人物采访情有独钟,对当时新华社的“名记”郭玲春的“散文体新闻”以及《人民日报》“名记”柏生的人物速写非常崇拜,听郭玲春写的新闻如痴如醉,而阅读柏生的人物专访更是逐一揣摩,受益非浅。
新闻人物,人之杰,地之灵,站在风口浪尖的中流砥柱,我们为时代树碑,采写新闻人物,可以说是顺应潮流,推波助澜。当记者伊始,采写新闻人物并不自觉,在步步走近了采访对象的心灵并被其故事所震撼之后,才理性地一步又一步地探寻人物专访的奥秘。
记得第一个采写的人物是回母校采访我的老师郑贵和―一个乡下英语教师成为精神文明的典型。从没有想过,可以这样近距离地走进老师,了解他爱岗敬业的心,我很激动,被人物的高尚情怀所感动。我所写的第一个上国际广播电台的人物是患癌症仍然坚持工作的医院院长陈炳贵,他顽强的毅力让我深受震撼。我所写的第一个上中央电视台的人物是被毛主席曾经称赞过的女引航员李正容,她沉着,勇敢,胆略过人……。就这样,不知采写了多少人物,每每在完成一次采访后就被采访对象的人格魅力征服了。渐渐地,自我得到了提升。如果一段时间没人物采访,心里就觉得空空落落的。
渐渐地,我把人物专访做成自己一个独特品牌。20多年来,不管在电台、电视还是报纸,我始终如一,以速写、特写、专访、通讯、访谈、话题、对话等各种能表现人物思想、个性的新闻形式,以周期性、稳定性和持续性长期坚持,形成了比较鲜明的新闻采访风格。

贵在“一见倾心”

人为天地之心,人贵有心。什么人安的什么心。所以,写人物就要知人心。熟话说,知人知面不知心。人心隔肚皮,不掏不知道,采访谈心就是要掏心。一个记者面对一个新闻人物,都是“第一次”,也只有“惟一”,此后新闻就变“老闻”了。如何在这“这一次”就让人物掏心?
首先记者要“有德”。即记者一定是名副其实的“名记”,人在内,名在外,一个记者做了什么、写了什么都不是无形的,名声会在无垠的时空里飘扬并被大浪淘沙。你的“德名”是无形的资产,这是与新闻人物“一见钟情”、“一见倾心”的首要原因。其次,记者要“立言”。“天无言,以七彩垂文。地无言,以五云腾气”,生为记者,一身正气,手握巨橼,肩负使命,为民请命,为民呐喊,言语铿锵,掷地有声。这是与新闻人物沟通的基本条件。一个记者在自己作品中的言语、观点是与新闻人物产生“共鸣”的心灵契约。所谓“惺惺相惜”,“英雄所见略同”,共同的理想境界是心灵相通的基础,也是赢得人物“掏心”的品格要求。第三,记者要有“文采”。写人物与采写事件不同,要求更高。第一要把人物写“实”,第二才是把人物写“活”。如果文采不够,难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