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功能翻译理论及译者翻译策略 】是由【guoxiachuanyue015】上传分享,文档一共【7】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功能翻译理论及译者翻译策略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功能翻译理论与译者翻译策略
项敏李江华
湖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128)
摘要: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要完成翻译的任务,必需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但是译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制于其所处时期翻译理论,自身文化,语言能力和对原著的明白得。本文试图在明白得功能翻译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译者翻译中应采取的策略,并得出结论翻译工作者必需与时共进,开拓创新,从归化与异化的二元思维中摆脱出来,树立“世界化”的新观念。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归化异化
FunctionalTranslationTheoryandTranslators'Strategies
XiangMinLiJianghua
Abstract:Asthemainpartoftranslation,thetranslatorshouldexertlargelyhisownability,whichiseffectedbythetranslationtheoryofthatperiod,thetranslator'scultureimage,,thispapertriestodiscusstheskillsatranslatorshouldadoptanddrawaconclusionthattranslatorsshouldstepoutfromthedualthoughtofdomesticatingtranslationandforeignizingtranslation,improvethemselveswithtimeandabsorbthenewideaofcosmopolitantranslation.
Keywords:Function-basedApproachtoTranslation;DomesticatingTranslation;ForeignizingTranslation.
引言翻译作为语际间的交流,不仅是语言的转换进程而且也是文化的转换进程。翻译活动归根究竟是人的智力活动,因此,同一个语言项目在不同的译者笔下会显现不同的表达方式。(译1);上帝保佑(译2)。这两种译法不是译者的语义明白得上有不同,而是反映译者在语言转换进程中的文化取向问题。而译者的文化取向专门大程度上受控于其所处时期居统治地位的翻译理论。本文将在翻译理论的基石上,结合当前实际来探讨译者的翻译策略。
一、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翻译理论概述德国功能翻译理论派要紧包括:KatharinaReiss的功能主义翻译批评
(functionalcategoryoftranslationcriticism),HansVermeer的目的论及其延伸理论(Skopostheorieandbeyond),JustaHolzManttari的翻译行为理论(theoryoftranslational-action),ChristianeNord的忠诚原那么(loyaltyprinciple),和其他用于译员培训中有关功能方式论的高作。功能翻译理论源于行为理论,他们以为,翻译是一种在既定场合发生的有目的的行为,是一种语言的言语和非言语交际符号向另一种语言的转换。翻译的成功与否决定于欲达到的目的是不是完成,讲究翻译目的的完备性,而不是对等。他们以为对等翻译只是翻译多种形式的一种。因此,他们提出了任何翻译的最高原那么是目的法那么(skoposrule)。Vermeer以为目的法那么是:每一个文本为某个目的所生产,并应该效劳于该目的。译文的接收者是决定翻译目的的重要因素之一。笔译、口译、发言和写作必需让你的文本在利用处合能对想利用的人起作用,并依照想利用的人所想起作用的方式起作用。依照不同情形有不同的从属法那么,这些法那么来自翻译要求,它是由发起人(initiator)(也可能是译者本人)给定的。翻译要求规定需要什么样的翻译。至于原文,他们以为只是一种信息源,因为任何翻译都是面对意向受众,功能策略即能够解决翻译问题。
功能翻译理论对译者的定位
KatharinaReiss在《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中引入功能性概念,其理论研究的重心是译者的作用和译者的功能。功能翻译理论代表人物费米尔(Vermeer)以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交际行为,译者的任务是要让不同文化群体成员之间的交流得以进行。当两种语言及文化背景显现较大不同时,为了使信息发送者与同意者之间能进行有效沟通,译者依照其自身的翻译目的、文化取向和审好心识,采纳必然的翻译策略。
二、译者翻译策略翻译中译者的文化意识Hanvey以为,文化意识是指跨文化交际主体对文化因素的灵敏性的熟悉。具体地讲,文化意识是交际两边对文化不同的高度灵敏。而译者的文化意识指的是在跨文化交际中译者对交际两边行为(语言或非语言的)文化不同的识别体会。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形式之一,表面上是语言的转换,而实质上是文化的转换,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镜子。“‘文化'表征着传统和信仰,咱们一诞生就浸润其中,咱们的一切行为,包括语言也因此受这
种文化所制约。文化潜移默化地阻碍着咱们的思想,咱们生活在其思想标准当中。在某个场合说什么话,或想说什么话,常常依从文化风俗,这是任何语言的特点。若是不全面了解文化风俗,或不尊重文化风俗,就会引发混乱,乃至误解。”因此译者就要了解不同的文化规约和文化风俗
,了解不同文化环境中人们说话方式和适应的不同,用自己的体会和意识去预防冲突,化解矛盾。例如,清朝大臣李鸿章出访美国,在一次答谢宴会上谦谦致词:“今天,承蒙列位光临,我感到超级荣幸。咱们备有粗馔,聊表寸心,不成敬意,请大伙儿多多包涵。”第二天李大人发言见诸报端,饭馆老板阅毕大为光火,以为李大人言辞有玷污饭馆声誉之嫌,决定予以起诉,借助法律,讨回公道。平心而论,发生交际冲突的责任不在李大人。李大人自幼洗澡中国传统文化,学富五车,学富五车。“他的先人积存了数千年而慢慢形成的所有思想、理想和成见也都铭刻在他的脑海里了”。加上大清连年闭关锁国,致使李大人缺乏跨文化意识,
引发冲突责任自然不在李大人。前人言“夫礼者,自卑而尊人”(礼记•曲礼上)。一句话就道明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规约,即为人处世要谦虚。“谦虚”向来被中国人视为美德。要做到谦虚,就得尽可能贬低自己,恭维举高他人。在中国文化中自谦之词可信手拈来“,在下、在下、愚、卑职、老朽、拙文、献丑、不才、蓬壁”等等不胜列举。在咱们的文化中类似李大人的谦辞咱们都习以为常,乃至是值得称道。实例中交际的地址和交际的对象已发生转变,而译者缺乏跨文化意识,轻忽文化不同,一味地依照字面翻译,引发冲突就在所不免。由此可见,“关于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乃至比把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成心义。”文化背景发生了转变,如何处置文化信息就得多多注意。文化翻译时,译者先得进行比较,而比较确实是要在两种文化中寻觅参照物。因为文化的不同是绝对的,故而这些参照物常常是不等值的,因此就得透过词语,去挖掘词语背后深藏的民族文化背景,这就给跨文化交际造成极大的不便。王佐良先生对此曾大为感慨,“翻译里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呢?确实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在一种文化里头有一些不言而喻的东西,在另外一种文化里头却要费专门大力气加以说明。”而这一“说明”也确实是翻译中的说明性翻译或称之为描述性翻译。假设对这些文化不同置之不睬,那么会产生文化蒙蔽,进而无益于文化交流;假设按字面翻译而不加任何说明,那么又会引发文化冲突。由此看来“说明”方显译者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的灵活性,“说明”有助于预防冲突的发生。
在跨文化交际中,缺乏文化意识可能引
发交际冲突,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进程中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
译者翻译策略
归化与异化
人类文明史说明,在语言转换进程中文化的保留往往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吸收异质文化的踊跃因素,与自身相结合,形成新的文化。另一种那么是,一种文化的踊跃因素被别的文化吸收
,在异质文化中,其自身的生命形式消亡,这确实是翻译进程中译者所利用的“异化”与“归化”的翻译策略。不同的译者处于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对跨文化交流问题的考虑角度不同,因此所利用的翻译策略也不同。回忆历史,在归化和异化问题上,许多学者都曾见仁见智。为了线索清楚起见,笔者将这些研究归为国外研究状况和国内研究状况两部份。
1)国外研究状况早在现代初期,在将外国文本译成英文的进程中归化策略就显现了。在确立归化策略的进程中,约翰•德海姆(JohnDenham)起了重要作用。尽管他并非是第一提出这种翻译策略,可是由于他出版了经他翻译的维吉尔(Virgil)的《特洛伊的毁灭XTheDestructionofTroy),归化策略得以普遍宣传。在前言中,他如此写道:“诗所表达的情绪是如此细致微妙,以至于在将它译成另一种语言时,它所表达的情绪会被蒸发掉。若是不在转换进程中加入一种新情绪,那么诗就只是一个空架子。”(Venuti,1995:49)“因此说,若是维吉尔必需说英语的话,那他应该像以英语为母语的人那样说,像那个时期的人那样说才适合。”(Venuti,1995:50)显然,这种被添加到译本中去的“新情绪”牵涉到归化进程,因为通过如此的处置后外国文本中被输入了目的语文化中特有的价值取向。德海姆译本的最大成绩确实是使这英雄史诗自然地展现在后继者眼前,因此进展了一种统治英语诗歌和诗歌翻译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形式。后来的作家德莱登(Dryden)站在德海姆的立场上,也反对“奴隶似的翻译”。他俩都意识到在翻译进程中显现必然比率的得失是难以幸免的,翻译从来都达不到一模一样,要么不足,要么多余。他们以为归化策略是操纵这种模棱两可关系的最有效方式。在德莱登以后,从亚力山大•蒲伯(AlexanderPope)的《荷马史诗》(Homer)到亚力山大•泰特勒(AlexanderTryler)的《翻译原那么》(EssayonthePrincipleofTranslation),归化策略在英语翻译的理论与实际中都很盛行。因此,他的翻译目的是超越语言文化,达到等值成效。弗瑞瑞(Frere)一样提倡流畅翻译他说:
“咱们以为,翻译语言应当尽可能是一种纯粹的不可触摸、不可看见的元素,它应是思想和情感的媒介,仅此而以。它自身应重不招人注意;因此,所有引人注目的词组(不管新旧),所有外文的借鉴和引用,都应尽可能地幸免。”(Venuti,1995:77)乔治•兰姆(GeorgeLamb)也置身于流畅翻译的主流中。他说“:翻译的自然进程应是第一保证其忠实性,然后再试着加以修饰发挥。”在实践中,他采纳增词法和减词法来处置引发异议的表达形式。阿诺德(Arnold)也赞同翻译应超越而不是显示语言文化不同这一观点。勒弗韦尔
(Leevere)坚持以为翻译确实是归化。今世学者奈达(Nida)接踵提出动态对等(dynamicequivalence)和功能对等(functionalequivalence),其实质也是遵循译入语国家的语言适应和文化模式。奈达到了归化派的代言人。18世纪末19世纪初,约翰•诺特JohnNott)在将《凯图拉斯》(Catullus)翻译成英语时超级抢眼地运用了异化策略,即抗击式翻译。他说:“当翻译、说明一部古代经典时,这项工作能够被认作是在历史链条中形成一环。历史不该被捏造,因此咱们应当公正地翻译。”(Venuti,1995:85)他关注的不单单是避免以民族中心主义的态度来对待拉丁文本,还有如何保留其历史文化不同。这一时期,异化翻译在德国超级活跃。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Lefevere,1977:78)和沃尔特•本雅明(WalterBenjamin)(Venuti,1995:121)都赞同异化。另一名普遍参与社会活动的维多利亚时期的译者威廉嘆瑞斯(WilliamMorris)采纳了类似于纽曼观点的异化策略。随着20世纪的到来,随着现代主义在盎格鲁、美利坚文学文化中的上扬,英语翻译中透明翻译的统治地位受到决定性的挑战。肯勒(Kenner)写道:“庞德(Pound)翻译出来的东西从来都不是英语里已经存在的东西。只有庞德才既有勇气又有才华去制造一种事实上与原著类似的形式。”(Venuti,1995:204)彼德•纽马克(PeterNewmark)将翻译分成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前者强调译作应服从目的语文化和读者,后者强调译作应服从源语文化和作者。纽马克以为语义翻译显然优于交际翻译。尽管没有明确表态,纽马克的这一说法说明了他支持异化策略。劳伦斯•韦努蒂坚决声明译本应当是异化文化显现抗击翻译占统治的地址,基于不持续性美学的翻译策略能最好地保留那些不同。他翻译意大利诗人德•安吉利斯(DeAngelis)的作品确实是一个专门好的例子。此刻他已成为异化的代言人。
2)国内研究状况
在我国,归化和异化的进展演变情形和国外不一样。在专门大程度上归化和异化与意译和直译重叠。既然它们是不可分割的,那么在追溯归化和异化历史时就必然要提到意译和直译。
意译和直译之争历史悠长。在将梵文的佛经译成中文时就显现了第一次大辩论。2世纪时的佛经译者们在翻译实践中显示出了直译趋向。3世纪时,支谦提出其翻译理论“因循本旨,不加文饰”,鲜明地表现出他提倡直译的态度。4世纪时,道安僧人也支持直译。但那时的鸠摩罗什却坚持意译。他翻译的所有佛经都符合汉语的行文适应。这场争辩持续到唐朝玄奘时期。玄奘制造了新译法,其实质确实是直译和意译的结合。佛经中许多术语的翻译也由译音转化为释义。就此
,归化占了上风,但争辩并未终止。鸦片战争以后,我国翻译活动进入了第二次高潮时期。就文学翻译而言,意译和归化仍是主流。那时译坛两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严复和林纾都对我国古代文学形式有严峻的依托性。20世纪30年代归化和异化的争辩再次变得猛烈起来。当多数人仍为归化助阵时,鲁迅、瞿秋白作为异化策略的忠实支持者踊跃参与进来。在给鲁迅的信中,瞿秋白指出翻译的一个重要作用确实是帮忙制造新的、现代化的汉语。由此可见,他对异化持确信态度。鲁迅在回信中也简明论述了自己的观点,即“宁信而不顺”,他以为那样的翻译不仅输入新内容,还输入新表达法。后来鲁迅在《题未定草》中又提到:“动笔之前,就先得解决一个问题:‘极力使它归化,仍是尽可能保留洋气呢?'”鲁迅自己回答道:“它必需有异国情调。”傅斯年也以为作者的思想不可能是独立于其语言的。若是想保留作者的思想,就必需同时保留他的语法。
当前争辩
归化仍是异化正如前面提到,归化和异化的争辩由来已久,并持续至今。近几年来这场争辩再次猛烈起来。当一派慷慨陈词时,另一派似乎总能找到还击处。两派不合要紧如下:(1)翻译目的,归化派以为翻译目的是跨越语言文化不同以求彼此交流沟通,而异化派以为是展现异国文化;(2)忠实性,归化派以为忠实于原著意义更能达到文化对等的成效,而异化派以为只有转达了所有源语现象才能忠实;(3)读者因素,归化派以为译者应优先照顾读者能轻松阅读,而异化派以为读者对异质文化具有包容能力。看来,究竟是归化仍是异化?不结合当前实际,盲目跟从是不可取的。
3、结语
译者翻译策略是依照特定历史时期的语言,文学或文化标准来判定的,是与社会的进展密不可分的。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在目的语读者看来异化的翻译在新的历史时期微成了归化的翻译。如黑市(black-market)和冷战(coldwar)等都是异化来的,现在却成了地道的本地语。正如思果所说:“有些生硬的洋话,通过时刻那个熨斗熨来熨去,也渐渐变得自然了。三十年前特异的说法因为一再为人类采纳,已经成了‘本地货',再通过一二代或许给人视为陈腐。”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经济全世界化,政治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速,咱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机缘与挑战。翻译工作者只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从归化与异化的二元思维中摆脱出来,树立世界化的新观念,才能翻译出符合今世审美要求的,为今世读者所喜爱的作品。
参考文献
[1].Nida,,Culure,andTranslation[M].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
[2].Venuti,'sInvisibility[M]LondonandRoutledge,1995
[3].李书仓,“略谈归化,异化之与世界化文化”,《语言与翻译》,2004(4)
[4].罗选民,“论文化,语言层面的异化/归化翻译”,《外语学刊》2004(1)
[5].裘姬新,“论译者的文化取向及其翻译策略”《语言与翻译》,1999(3):47-49[6].王建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与我国的翻译教材建设”,《语言与翻译》2004(2):58-60
附:作者简介:项敏(1984-),女,土家族,湖南常德人,硕士在读,要紧研究方向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