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9
文档名称:

中国制造2025丹阳行动计划.doc

格式:doc   大小:77KB   页数:1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国制造2025丹阳行动计划.doc

上传人:1017848967 2017/9/3 文件大小:7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国制造2025丹阳行动计划.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中国制造2025丹阳行动计划
(2015-2020)
为全面落实国家《中国制造2025》发展规划和江苏省、镇江市工作推进部署,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型升级步伐,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发展形势
当前,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深度融合为标志,特别是互联网的加速渗透应用,正在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的创新涌现。全球产业格局正在进行着重大调整,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发展中国家则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承接产业及资本转移,“双向挤压”态势咄咄逼人。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新的装备需求、消费需求、民生需求和安全需求,对制造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br****总书记视察江苏和镇江时,强调“积极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使这两类产业成为现代产业体系的主干部分”,这是我市制造业发展面临的重大机遇。要实现市委十二届八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的“努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苏南现代化工贸名城”目标,制造业肩负着重大使命和责任,必须“强筋健骨”,夯实基础,提升核心竞争力,打造高端高质的丹阳制造品牌,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市乡镇企业异军突起,通过改革创新,内联外引,技术进步,转型升级,培育了一大批优质企业,逐步形成了五大新兴产业和五大传统特色产业集群,成为了苏南地区有影响力的制造业大市。随着经济步入新常态,我市制造业存在的弊端逐渐现显,中低端加工比重偏大、创新成果转化率不高、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等,严重制约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必须增强紧迫性和责任感,尽快摒弃过去粗放式发展模式和传统路径依赖,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促进产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不断向中高端迈进。
二、指导思想
以“5+2”行动计划(5项行动计划和2项支撑计划)为抓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以推动创新发展为主题,以促进转型升级为目标,突出新兴产业、互联网+、军民融合等重点领域,发展新产业、推广新模式、培育新业态,不断激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积聚新动能、谋划新优势,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迈上产业的高端,促进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占领高端产业的制高点,奋力推动丹阳制造做精做优做强。必须坚持:
市场主导,优化服务。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汇聚新的动能,优化资源配置,激发企业主体活力;建设法治型、服务型、效能型政府,加强规划引领,改善发展环境。
创新驱动,人才为本。突出企业主体地位,联合攻关,协同创新。优化高端人才创业创新环境,加强高技能人才终身职业培训,夯实制造业人力资源基础。
统筹推进,重点突破。凝聚各方共识,整合优质资源,形成整体合力,通过实施重大项目和工程,在重点领域力争培育更多的“科技小巨人”和“单打冠军”,做长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发展新优势。
高端引领,智能支撑。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优化发展航空航天装备、新材料、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等一批新产业,提升传统产业,提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
质效优先,绿色发展。以提高制造业质量效益为中心,专注精益制造,打造工业精品,推行绿色低碳生产方式,提高资源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实现制造业绿色化转型。
三、战略目标
计划用五年左右时间,实施“5+2”行动计划,落实5项保障机制。到2020年,我市制造业迈上新台阶,由“丹阳制造”向“丹阳智造”转变。
创新创造能力增强。拥有一批战略性核心关键技术和有影响力的知名自主品牌,产品附加值明显提高。%,万人发明专利授权量12件,每万名劳动力中拥有研发人员数达100人以上。
质量效益显著提高。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增长。制造业增加值率达到25%,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10%左右,主要工业品质量标准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
两化融合水平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重点领域应用取得明显进展,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总指数达98。企业普遍依托工业互联网开展协同创新、智能制造、融合服务,建成一批智能车间、智慧工厂,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80%,关键工序制造设备数控化率达到55%。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制造业“高轻优强”特征明显,处于制造业整个价值链中高端环节。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制造业比重达到45%,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成效显著,制造业服务化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生产性服务业占现代服务业比重达到50%。
绿色制造全面推进。加快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本质安全的绿色制造体系。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产出率,实施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到2020年,单位GDP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均有明显降低。
工业基础明显增强。通过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升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