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9
文档名称:

课程改革评价方案.doc

格式:doc   大小:96KB   页数:1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课程改革评价方案.doc

上传人:260933426 2017/9/3 文件大小:9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课程改革评价方案.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高坝店镇第一初级中学
2012——2013学年课程改革评价方案

一、理论依据
(一)认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知识具有确定的一面,也有不确定的一面。确定的一面指人的认识对象是客观的,认识作为客观世界在人脑的反映,具有确定的内容;不确定的一面指知识作为人类认识的结果,它并非必然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似是而非,半是半非的“知”与“识”是人类认识过程中常有的现象。从人们的认识过程来看,由于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主体所处的角度不同,他们所得的结论也就不同。
(二)科学观基础现代科学揭示:知识作为一种动态的存在有它的易变性和开放性及互动性。所谓易变性是指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真理,是人类知识长河的一个环节。人类不可能穷尽对真理的认识。把人类一个阶段的认识的成果当做终结的成果,无疑是自我封闭发展的道路;开放性有多种含义:其一,学科之间是开放的。各门学科有着紧密的相互作用的关系,一门学科的发展可以为另一门学科提供基础,另一门学科发展了起来,反过来又可以推动这门学科的前进。学科与学科在相互推动中向前发展。其二,知识与环境之间是开放的,社会对知识的要求是不断变化的。这一变化的要求促进了知识的生产,知识的丰富又促进了社会之间交流,认识往往在争鸣中得到发展。互动性是指知识与认识主体的互动性和认识主体之间的互动性。知识改革了认识主体,认识主体的改变也同时改变他对知识的认识。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化,主体使自己不断地丰富了起来。与此同时,认识水平与认识能力的提高,主体对知识就会有更新的看法与更深的理解。
学科发展了起来,反过来又可以推动这门学科的前进。学科与学科在相互推动中向前发展。其二,知识与环境之间是开放的,社会对知识的要求是不断变化的。这一变化的要求促进了知识的生产,知识的丰富又促进了社会之间交流,认识往往在争鸣中得到发展。互动性是指知识与认识主体的互动性和认识主体之间的互动性。知识改革了认识主体,认识主体的改变也同时改变他对知识的认识。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化,主体使自己不断地丰富了起来。与此同时,认识水平与认识能力的提高,主体对知识就会有更新的看法与更深的理解。
(三)教育学基础:当代教育基地由“内适质量”、“外适质量”向“个适质量”转化和发展的教育质量观。“内适质量”观以学科教学内容为核心,由于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教材中,这一要求直接导致了“教材中心”程模式,教育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几乎成为一个封闭的系统,“外适质量”观在教育活动中的表现,就是依照社会需要制订教育目标,并据以设计与组织教育活动,最后以教育目标实现的程度判断教育质量的高低。这种评价模式的特点是注重外部需要,并以外部满足的程度作为评价课程质量高低的标准。依据外适教育质量观制订的评价标准对教育质量进行评价,是一种目标参照的绝对评价。
“个适质量”观强调学生作为人自由与独特性、整体性,自我指导性,认为学生智能的训练、心智的发展和完善比利的目的更重要;人格的陶冶比知识的掌握更重要。这种强调学生个体自由发展的“个适质量”观,与强调知识本位和外部需求的质量观相比,给了学生以自主人的地位,学生不再被作为适应外在目的被训练的对象,而是在学校和教师的帮助下,完成一定阶段上自我实现的人。
二、理念基础
(一)在评价的功能上,由侧重甄别和选拔转向侧重发展
根据<纲要>的精神,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新课程评价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教师、学校课程的发展,改变评述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功能的状况:承认评价对象之间的发展存在差异,但评价的基本目的不是为了检查课程、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状况或具体表现,鉴定出他们在群体中所处的位置,从而使评价对象之间的差异明确化、凝固化,而是要从这些差异的分析中去判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发掘适合评价对象发展的教育方法,促进她们的发展和表现,让他们在现有的基础上谋求实实在在的发展。
(二)在评价的对象上,从过分关注对结果的评价逐步转向关注对过程的评价。传统教育评价由于其目的重在甄别、选拔,所以只关注教育活动的结果,对教育活动过程很少关注,而新课改倡导的是以促进发展为基础的过程性评价,认为只关注结果的是终结性评价,其实是对
“过去”的关注,并不利于促进发展。评价是一个过程,不仅仅发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之后,同时也应伴随和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促进发展的评价不仅需要终结性的结果评价,更需要形成性的过程评价,应是通过关注“过程”修而促进“结果”的提高,评价的重心在“过程刀”。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中,评价应更多地关注学生、教师以及学校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
(三)在评价的主体上,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信息的多源化,重视自评、互评的作用。
传统教育评价主体是比较单一的。这样的评价模式,使评价信息来源单一,评价结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