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古诗二首《登飞来峰》教案.doc

格式:doc   大小:55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古诗二首《登飞来峰》教案.doc

上传人:mh900965 2017/9/5 文件大小:5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古诗二首《登飞来峰》教案.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邛崃市十方堂小学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第 2 单元(组)第 9 课第 1 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
古诗二首《登飞来峰》
教学目的要求
1、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
2、过程与方法:学会观察的方法,乐于把观察所得表达出来。
3、情感态度、价值观:两首古诗的对比学****中,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且能背诵下来,会默写。
通过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身在最高层”看峰所见景物的不同,理解诗中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具学具资料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或师生互动






一、谈话导入,入情入境
同学们,你们登过山吗?谁能谈一谈你当时的感受?
今天,我们要学****的两首诗都是诗人登山后所写的,你想了解他们登山后的感想吗?
二、整体通读,想象意境。
1、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学生读后借助工具书和所查的资料自学。
2、交流、讨论、相互帮助,大致说说诗句的意思。(遇到有困难的地方作上记号)
3、指名读古诗,听一听,是否读的正确、通顺。
4、全班齐读两首诗,边读边想两首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读后交流:
(1)作者都是宋朝的诗人。指名简介王安石和苏轼。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老人,北宋大政治家,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又是文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他十分注重修辞,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经过几十次修改才选定“绿”字,千百年来传为美谈。
回忆自己的登山经历,简单交流自己的登山感受。
激发兴趣。
按要求读诗。
大致说说诗句的意思。
指名读书,正音。
了解两首诗的作者。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2)都有景物描写。写的什么?(借机解题)
(3)都借写景说明道理。
这两首诗蕴含了什么哲理?让我们一首一首的来品悟。
三、分步解读,感悟哲理。
(一)学****登飞来峰》
1、指名朗读《登飞来峰》,然后说说诗意。
2、从哪里看出作者站在最高层站得很高?
(1) 品读前两句:“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千寻,言高。寻,古代长度单位,一寻等于八尺。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高高的飞来峰上有一座千丈高的塔,听人说早上公鸡鸣啼时,在塔上可以看到旭日初升的奇丽景观。
自己放声朗读,进一步想像作者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指名有感情的朗读。
过渡:前两句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塔高。第二句以
了解两首诗题目的意思。
《题西林壁》——西林:庐山上的西林寺。这首诗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登飞来峰》——飞来峰,山名,在今浙江省杭州西湖西北灵隐寺前。
了解两首诗的写作手法。
朗读《登飞来峰》,交流诗意。
体会诗句前两句话的含义,放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