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低渗透性储层测井储层综合评价
摘要:目前低渗储层是油气勘探开发的热点和难点,与高渗储层不同,常规的测井方法效果差,应采用新技术新方法综合利用各种地质资料,对测井资料经过预处理与标准化之后,开展储层“四性关系”研究,建立不同的储层参数解释模型,然后进行测井资料处理,对低渗储层进行测井综合评价,从而建立一套适合于低渗储层的测井解释与评价方法。
关键词:低渗储层、四性关系、解释模型、储层综合评价
测井储层评价是油藏描述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在沉积相划分和剩余油预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测井解释应将测井资料同地质现象紧密结合起来,用测井手段来研究地质学等方面的问题,实现预测和圈定一定范围油气资源、最终达到查明油气分布规律的目的。
测井储层评价的方法技术已经成为了储层评价的要素之一。随着科技的发展与创新,国内外的测井评价技术有了相当大的进展,岩性、物性及含油性评价实现由定性到定量,引入核磁共振、成像测井及多种方法组合形式。
低渗透储层是指基质渗透率较低的储层。低渗透储层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根据我和生产实际情况,目前通常把低渗透油田的上限规定为 50×10-3μm2的储层称为低渗透储层[1]。低渗透储层测井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可概括如下:(1)流体识别困难,特别是低阻油气藏的流体识别;
(2)储集体内部特征复杂,层内非均质性强;
(3)缺少精确的渗透率解释方法。
针对以上问题,下文主要阐述适应于低渗储层的测井评价方法。
二、预处理与标准化
为了保证测井解释的精度与准确性,首先要对原始测井资料进行预处理及标准化,即将全区的测井数据校正到统一标准之下。
受测井环境、测井仪器及施工环节的影响,在测井解释前需要对测井曲线进行必要的预处理,包括深度校正、环境校正等。
(1) 测井曲线深度校正
在测井资料数据处理过程中,测井曲线的深度校正与编辑是测井数据处理的重要环节之一。深度校正包括深度对齐和井斜校正两项内容。目前有两种方法,其一是将自然伽马测井曲线与地面岩心自然伽马曲线进行深度对比,借助特征明显层段的典型电性特征,找出两者存在的深度误差。此种方法对比性强,效果较好;其二是通过对比岩心分析孔隙度与威利公式计算的孔隙度(密度或声波)测井曲线,上下移动岩心分析孔隙度,进行深度归位。此种方法需要在较短的层段密集采样,效果略差。
(2) 环境校正
目前,对测井曲线进行环境影响校正的方法主要有解释图版法和计算机自动校正法。
测井曲线进行标准化处理,就是要消除或减小不同操作人员的操作误差以及校正误差等各种误差,从而使测井资料在全油田范围具有统一的刻度。
(1) 标准层的选取
标准层是指在全区广泛分布,厚度稳定,岩性相对单一,电性特征明显,易于区域对比的地层。同一标准层,不同井点的某一条和某几条测井响应,如声波时差、电阻率,应该具有相同、近似或呈规律性变化的频率分布。根据标准层的选取原则,选择出合理的标准层。
(2) 标准化方法的选取
目前标准化方法主要有关键井校正法、均值校正法、趋势面分析法等。由于趋势面分析方法是地质条件约束较小,适用范围较广,故一般选取趋势面方法进行测井数据标准化。
三、储层“四性”关系
储层“四性”是指储层的岩性、物性、电性及含油性。储层的岩性、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