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3
文档名称:

土壤的实习报告范文七篇.docx

格式:docx   大小:59KB   页数:3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土壤的实习报告范文七篇.docx

上传人:liuliu 2022/12/25 文件大小:5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土壤的实习报告范文七篇.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土壤的实习报告范文七篇 】是由【liuliu】上传分享,文档一共【33】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土壤的实习报告范文七篇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
土壤的实****报告范文七篇
土壤的实****报告篇1
几天前,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去户外进行了土壤学实****这次实****给我留下了很大的印象。
一月十一日早上,我们在实****老师的带领下开始了土壤学实****我们学校的后山即是我们的实****的第一站。老师带领我们来到了学校的后山,后山有一处天然的土壤剖面。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了解到,学校后山的土壤是属于黄红壤,可以观察到剖面自上而下可分为:有机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有时候我们可以清楚地观察到各个层次的分割线,但在这处切面我们没有观察到,只能看到各个层次的逐渐递减。
下午我们去了上甘林场,也就是我们实****的第二站。去的时候,天空飘起了鹅毛大雪,不一会,外面就开始白了起来,而更让我们措手不及地是我们去的竟然是--墓地。到了那里,经过一条长长地石阶,我们到达了目的地。据说上甘林场原本是一片荒地,后经我校领导和政府的联合调查发现了其利用价值,于是在其上种树:有南酸枣,元柏等。这里虽是石灰性土,且大多为岩石,但这些树木顽强地从岩石缝里汲取营养,并生活得很好。后被当地的政府看中,将中间一块选为墓址。那里的土为石灰性土,土壤分层明显,我们能够很清晰地看到有机质层与淋溶层的分界线。林场的对面生长着一些灌木和一些草本,无明显高大乔木的痕迹。
紧接着我们又去了青山毛竹林,这里是我们实****的第三站。然而就是这里,成了这次实****最惊险的地方。由于我们的实验点选在山顶,没办法,我们只能硬着头皮往山顶爬,这里的山路非常难走,根本没有向上甘林场那样铺好的石阶,全是泥地,但又由于下雪天,路变得异常的泥泞。老师告诉我们这里的土壤粘性很大,所以才会是这里山路这般难走。我一步三滑,和同学手拉手,才勉勉强强安全到达了山顶,但仍有一些同学不能幸免,摔得一身泥。好不容易到了山顶,这里的风很大,吹得我们的心都凉了。好不容易等老师说完了注意情况,我们就开始动手了。但问题又出现了,原来我们组负责带工具的同学,忘记把工具带上来了,只能在老师的授意下合其他一起完成了这个任务。
第二天我们来到了本次实****的最后一站--富阳。我们乘着校车,两个小时后我们到了实****地。到了这里我们首先在农科院的姐姐的指引下来到了铜-镉污染土壤修复的试验点了解情况。那里生长着好多对铜,镉污染的超富集植物如:东南景天,铜草,香根草,海洲香薷等。随后我们来到环山中学对面的农田挖土,那里的土质为水稻土,它的剖面分层很明显,主要可分为有机质层,犁底层,诸育层等,老师要求我们每人挖一麻袋土回去,作为下届学弟学妹们的实验材料。回去的车上,大家都睡得很香,想必大家都累了吧,呵呵~~~我也很累,睡得很香呢!
实****就这样结束了,我觉得自己得到了很大的收获,虽然一路上惊险刺激,但好在大家都完成了实****的目的。
土壤的实****报告篇2
土壤是固态地球表面具有生命活动、处于生物与环境间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疏松表层。它既是独立的历史自然体,也是最易受人类活动影响、为人类提供食物的自然资料。土壤和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因为人类生存必须发展农业,以取得食物。农业生产,首先是绿色植物的生产,是以土壤为物质基础的。各种作物都是在土壤里扎根立足,并通过根部从土壤里取得养分和水分,才能生长繁茂。其次,人们饲养动物,也必须以植物为饲料。很明显,没有土壤,也就没有农业。为了发展农业生产,人们必须重视土壤资源的开发、利用改良。科学地开发和利用土壤在国民经济建设,特别是在农业生产和改善环境中具有重要作用。
土壤学作为主要研究土壤中的物质运动规律及其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是农业科学和资源环境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土壤学在农业生产、环境保护以及工程建设中发挥着直接而又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土壤学的研究成果在农业生产上所做出的重大贡献,为土壤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土壤学实****是土壤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实****一方面把课堂教学与野外实际结合起来,印证、巩固、充实和提高课堂所学的理论;另一方面通过对野外土壤观察研究,初步掌握土壤调查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并通过课程论文写作,培养学生初步科研能力;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土壤学的重要性并激起学生对土壤学的兴趣和热爱。
基于以上理由,作为学****土壤学的学生,我们于12月12日至16日期间,对珠江三角洲土壤进行了一次详细地实****考察。
实****概况与记录
实****工具:铁锹、镐、PH指示剂、口盅、瓷块两块、卷尺、比色卡、采样袋两个、刀。
我们的行程为三天,路线是:中山民众镇—中山五桂山—中山三乡镇—珠海香洲区—广州火炉山—广州茶山—华南农业大学农场。在这三天中,我们挖掘了各个地点的土壤剖面进行观察、分析了其土壤类型及性质、探讨了其土壤形成因素、采集了一些土壤样品、考察了一些土壤侵蚀的情况、并了解到了各个地点土壤的综合利用方式。我们对各个地点和老师们的讲解都作了详尽的记录。第三天下午,我们听取了李华兴院长的关于土壤学发展现状和展望的专题讲座,获益匪浅。第四天我们在实验室里制备土壤样品和精确测定它的PH值。第五天我们将各组的记录做成报告,进行了总结交流。
土壤的实****报告篇3
一、目的意义
土壤地理野外实****是土壤地理教学环节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野外实****一方面结合实际,应用和验证课堂教学所学的理论与知识,加深和巩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学****常规土壤调查与制图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土壤地理野外实****的重点是学****与掌握土壤路线调查(或概查)的方法。它的主要内容包括:调查前的有关资料和图件的收集与分析工作;土壤地理调查路线的选择;土壤剖面的选点、观察、描述与记载;土壤标本与样品的采集;土壤图的调查与绘制;编写土壤调查报告或土壤图说明书。有条件时,可与土壤遥感调查与制图实****同步进行,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实****的准备工作
为使实****取得预期的效果,做好实****的一切准备是异常重要的。
指导教师的准备工作,主要是确定野外实****的地点,预查、制订实****计划(包括目的要求、日程安排、人员组织等)。师生共同要做的准备工作是地形底图、收集与分析有关实****地区的资料和图件等。
(一)地形图的准备
地形图是用以作为野外实****底图的必备的基础图件。地形图比例尺大小的选择,视野外实****地区范围的大小、自然地理环境和土壤的复杂程度而定。实****范围小、环境条件复杂和土壤种类多样性的,比例尺宜大,反之宜小。一般多采用1:5000~1:10100比例尺的地形图作底图。范围大者可采用1:101000地形图。
在确定无地形图的情况下,可以用比例尺平面图代替。结合生产任务的野外实****还需匹配相当或比例尺略小的行政图。
(二)资料与图件的搜集和分析
1、自然成土因素的资料与图件
1)气象气候资料与气候图:着重搜集的数据有气温、年均温、》10度积温;年降水量、蒸发量、风、无霜期等资料,以及气候图。
2)植被:植被类型、组成结构、被覆情况、指示植物等。主要搜集自然植被、植被图等。
3)地貌:地貌类型、海拔高度、侵蚀切割程度,以及地貌类型图等。
4)母质和母岩:地质图、岩性分布图、区域地质构造、岩石种类、岩性及其分布规律。成土母质类型,一般以第四纪成因类型为基础,如花岗岩残积母质、河流冲积母质或洪积物,海(湖)相淤积物、冰碛母质……等。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应注意黄土和风沙物质,湿热的亚热带的热带,应注意红色风化壳。
5)水文:包括实****区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如河流水系分布、各河流的水文特征、流域发生发展情况;地面潜水埋藏深度、水化学成分及矿化度;水文地质图等。
2、社会经济情况资料:
搜集社会经济资料的目的在于了解人类活动对土壤发生与演变的影响。包括历史上的人类活动;现在的社会情况,特别是农业经济资料,如人口、农业劳动力、总土地面积、耕地面积、林地、牧地;农作物种植情况,如作物种类、作物配置、耕人选制度、产量水平;农业生产结构、农业生产中产生的主要问题;水利、施肥状况;旱、涝、盐、碱、次生潜育化、水土流失情况等。
此外,对于城市、工矿业发展对土壤污染或退化带来的影响也不能忽视。
3、土壤资料与土壤图:
搜集、阅读与分析实****地区的有关土壤图、土壤调查报告,论文或专著是实****准备工作的重点。一般说经过全国二次土壤普查,各地都有大比例尺土壤图及比较丰富的土壤普查资料可以利用,对现有的资料,要着重研究各类土壤的发生学特性、理化性质;土壤形成与分布的地带性规律与区域特性;土壤与农、林、牧生产的关系;土壤改良利用中的问题(土壤侵蚀、次生盐渍化、潜育化、退化、沙化等);当地群众利用改良土壤的经验等。
(三)土壤地理野外实****常用仪器、用具的准备
1、土壤资料与土壤图:搜集、阅读与分析实****地区的有关土壤图,土壤调查报告
2、采土工具和用品:取土铲、剖面刀、钢卷尺、土壤标本纸盒、土壤标本木盒、土壤样品袋、采土标签、pH混合指示剂、比色阶(卡)、白瓷比色盘、10%盐酸
3、土壤野外速测仪器:土壤水分速测仪、土壤养分速测仪等
(四)实****内容与要求
1、实****区土壤植被概述
2、主要成土作用与成土过程
3、主要土壤类型与成土环境的关系
4、褐土与棕壤的特点及形成过程
5、土壤的发生、发展演化
6、土壤标本的采集方法
7、土壤分析样品的采集
8、编写实****报告
三、河北省土壤概况
(一)主要土壤类型
河北土壤类型多样,分布较广、面积较大的主要有7个土类,即:褐土、潮土、棕壤、栗钙土、灰色森林土、粗骨土、栗褐土、石质土。褐土主要分布在太行山麓的京广铁路两侧,燕山南麓的通县至唐山一线以北,海拔700——101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及山麓平原、冲积扇上中部地带,是河北省分布面积最大的一个土类,约占全省总面积的34、64%;潮土主要分布在京广铁路以东、津浦铁路以西,通县至唐山一线以南的平原地区;棕壤主要分布在太行山、燕山的中山和部分低山及冀东滨海丘陵上;粗骨土主要分布于石质山丘,土层浅薄,颗粒粗糙,砾石含量大于30%;栗钙土主要分布在张家口地区的坝上高原和坝下张宣、怀来、阳原、蔚县盆地的部分地区,栗褐土在冀西北坝下地区广泛分布,处于褐土区和栗钙土区的过度区;灰色森林土主要分布在坝上高原东北部的低山丘至围场一带;石质土主要分布于石质山丘,在极薄的A层土下直接与基岩接触,常与粗骨土镶嵌分布。其他土壤如盐土、黑土、水稻土、沼泽土、亚高山草甸土等也有分布。(另外:风沙土主要分布在各大河流的下游沿岸、古河道附近及沙化严重的农田附近;草甸土主要分布在坝上高原湖滨下湿滩地以及山区地势平坦、地下水位1—3米的河谷地带。)分部如图:
(二)土壤分布规律
1、水平分布规律
本区域土壤广泛发育在省内排水良好的丘陵、阶地、山麓平原和高原缓岗坡地、土壤带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自东南向西北,由棕壤一褐土一栗褐上一栗钙土依次更替。棕壤作为水平地带性土壤分布范围不大,主要见于冀东一带。褐土,为省内主要地带性土壤、分布广泛。栗褐土、栗钙土,分布在西北部的坝下山间盆地和坝上高原。褐土带内淋溶褐土、典型褐土、碳酸盐褐土,亦大致呈东北一西南向分布、东南一西北向更替(图5—1)。
2、垂直地带性规律(以雾灵山为例)
随着地势起伏与生物、气候条件的变化,山地土壤的分布服从于垂直地带性规律,而垂直带语的结构又与水平地带性有密切的联系。兴隆县境内的雾灵山,基带土壤是淋溶褐土,垂直带谱依次由山地淋溶褐土——山地棕壤——山地生草棕壤——亚高山草甸土组成。(图5—10)。
(三)秦皇岛主要土壤类型及特点
1、淋溶土——棕壤土类
淋溶土纲的主要特征是,土体碳酸钙淋失殆尽,呈酸性至中性反应、粘粒移、淀明显。省内淋溶土纲只有一个亚纲:湿暖温淋溶土亚纲;一个土类:棕壤土类。
棕壤,又称“棕色森林土”、是河北省最主要的山地土壤,占全省土壤面积的14、02%。在降水较多的冀东,棕壤出现在濒临渤海的几十米到几百米高的低山、丘陵上;棕壤发育地区气候温湿。燕山、太行山山地棕壤区中温、半湿润;冀东滨海棕壤区暖温较湿润。年均温7一11℃,年均降水量670一790毫米,干燥度0、8一1、15。夏季温热多雨,冬季寒冷干僳。这样的水热条件、使土体淋溶较强,亦利于有机质累积。
原生植被以夏绿阔叶林为主、间有针阔叶混交林。因受人类活动影响,原生植被巳不复存在。现在所见多为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乔木以栎属和松属为主。良好的植被给土壤带来较多的有机质积累,而在低山丘陵发育的棕壤,其腐殖质状况深受耕作条件的影响。
成土母质多为中酸性火山岩残坡积风化物,如花岗岩、片麻岩、花岗片麻岩、混合岩、正长岩风化物等广布于丘陵山地。此外,尚有洪积冲积物和黄土状物质等。棕壤多呈微酸性、无石灰反应、盐基饱和度较低等特征、其原因除淋溶作用较强外,无不与酸性硅铝酸盐母质有关。
(1)植被保存好的剖面、具A00—A0一A—B—C土体构型。枯枝落叶层、腐殖质层及棕色粘化层均明显。
(2)表层有机质含量多大于。胡敏酸与富里酸比值为0、7一0、9。
(3)土体呈微酸至中性反应、PH值6、0一7、0。盐基不饱和、盐基饱和度40一70%。全剖面无石灰反应。
(4)粘化层居剖面中部(20一60厘米或更深)。其粘粒含量大于剖面上下层。粘化层大于2毫米。粘粒含量与表层含量之比值为1、3一1、8。
(5)剖面中铁铝有轻微下移,且于B层累积。活性铁下移情况较铝明显。
(6)粘粒矿物以伊利石、蒙脱石为主,次为绿泥石。
主要类型为潮棕壤。河北省潮棕壤面积仅7417亩、主要分布于冀东秦皇岛市滨海丘陵周边洪积冲积物上、地下水埋深L5—3、5米。此外,围场县山间沟谷高阶地上亦有零星散布。
潮棕壤的形成,除粘化作用外,有地下水参与其成土过程、潴育化特征明显。由于潮棕壤多辟为农田,土层有机质积累较少、棕色为主;土体微酸性,PH6、5左右,盐基饱和度88%;心底土层有锈斑纹或铁锰结核。其典型剖面如表5—2所示。
利用与改良:
棕壤分布地区水热条件比较优越,土壤肥力较高,是农业利用的有利因素,但因多位于丘陵山地,一般坡度较大、加上森林植被多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土层浅薄、是为农业利用的限制因素。因此,要充分利用棕壤资源、必须做好水土保持工作,严禁坡开垦。
棕壤分布地区应以林果为主,除保护现有林地外、大片荒地应育林种草。适宜生长在棕壤上的树种有油松、华北落叶松、山杨、柳树、蒙古栎、栓皮栎、枫树、馁树、板栗等。分布在山地丘陵边缘较平坦地段的棕壤,土层较厚、水分条件优越者,适种多种作
2、半淋溶土
半淋溶土纲的共同特点是、因气候较为干旱,或兼受石灰性母质影响,土体淋溶作用较弱,碳酸钙部分淋失。本省半淋溶土纲有两个亚纲,即半湿暖温半淋溶土亚纲和半湿温半淋浴土亚纲‘三个土类,即褐土、灰色森林土和黑土。
秦皇岛市区地带性土壤主要为褐土,又称“褐色森林土、系河北省分布最广的地带性土壤,总面积7620、5931万亩,占全省土壤面积的30、83%。
褐土地处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温度10一13℃,>10℃积温3700一4400℃、年降水量500一700毫米,蒸发大于降水,干操度1、3—2、0。湿热同期,干湿季明显、具有海洋性气候向大陆性气候过渡的特点。湿热与干寒交替出现,给土壤发育带来季节性特点:炎热多雨的夏季为成土过程的“活跃期”,冬季为相对“停滞期”,春、秋季为“过渡期”。
褐土区原始栎属森林植被已不复存在。次生植被为半旱生森林灌丛草原;山麓平原与丘陵坡地已大部垦为农田、埂隙田边多有半旱生杂草散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