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97
文档名称:

《成都市志》世界史丛书.pdf

格式:pdf   大小:7,213KB   页数:29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成都市志》世界史丛书.pdf

上传人:Q+1243595614 2017/9/7 文件大小:7.04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成都市志》世界史丛书.pdf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成都市志》总序
中共成都市委书记、市长黄寅逵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锦城成都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重要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和
文化教育中心,自秦、汉以来一直是我国西南最大的都会和军事重镇。这里
沃野千里,地灵人杰,被誉为天府之都。建国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
会后,全市九百多万人民积极开展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使成都这座古城发
生了历史性巨变。而今,在改革开放大潮的推动下,成都已发展成为具有相
当基础和综合配套的新兴工业基地,科研实力雄厚的全国重要科技文化中
心,又是全国主要的粮、油、生猪生产基地,西南地区的交通、邮电、通信
枢纽和对周边地区有较强吸引力的广阔市场,并因名胜古迹众多而成为中外
游人神往的旅游胜地。事实证明:不论古代,还是现代和当代,成都在我国
的社会发展历史中,都占有无可置疑的重要地位,有若一颗璀璨的明珠,镶
嵌在祖国大西南的版图上。
自古蜀国开明王朝迁蜀都城至成都以来,成都即为蜀地政治中心,建城
已有二千三百多年历史。编史修志源远流长,其间屡有名志问世,如晋代常
璩的(华阳国志》,明代天启的(成都府志》,清末傅樵村的(成都通览》
等,以不同体例,从不同角度记载了成都历史,展示了成都各时代的风貌。
这次新编(成都市志》,起步于年,经各承编单位和修志人员坚持不懈
的努力,数易其稿,终将陆续付梓问世,确为全市人民政治、经济、文化生
活中一件可喜可贺的大事。
《成都市志》的编纂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继承发扬编史修
志的优良传统,把成都两千多年来的演进脉络,现代化中心城市的特殊功
能,历史文化名城的独有特色,在改革开放中的时代特点,以及由这些因素
所支配的各项事业的发展主线;把成都人民世世代代开发成都、建设成都、
推动成都历史前进的丰功伟绩,如实录存志中,以便人们鉴古知今、察往思
来,从中获得智慧和力量。全志坚持求实存真,忠于历史,秉笔直书,体现
了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和时代性的统一。
(成都市志)重点记载了年到年成都一个半世纪的历史。这
是我们国家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也
是成都摆脱贫穷、落后和封闭状态,逐步走向开放繁荣、成为具有较强经济
实力的现代大都市的关键时期。在这场历史巨变的过程中,成都人民百折不
挠,英勇奋斗,无论是在反对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国民党统治的民主革命
斗争中,还是在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各项工作中,都留下了可歌可泣的
动人事迹。全志以大量史料,真实地再现了成都人民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和
光辉历程,使人能从中受到深刻启示,激发爱祖国、爱成都、爱党、爱社会
主义的热情,是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
材。
(成都市志)的总体目标,是要编成一部能够涵盖成都城乡全貌、囊括
全部市情资料的科学著述。编纂中,我们始终强调对市情的深层次考察和研
究,要求把修志任务作为各单位、各部门的社会调查、行业研究和国情教育
的基础性工作,不断深化对各行各业的本质及其在全市整个系统中所处的地
位、作用和依存关系的认识。在框架结构上,我们采用了“总志加专志”的
互补型结构,由一部总志和八十部专志组成(成都市志》。总志求“总”,勾
画轮廓,标举特点,突出成都个性;专志求“专”,详述百业,条分缕析,
反映各行各业发展全貌。为便于社会各方面、多层次的广泛利用,解决各专
志成书不一的矛盾,在统一指导思想、统一志书体例、统一行文规范、统一
质量要求的前提下,各专志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按专志单独出版。这样
处理,抑或可以深入开掘总志与专志既相对独立、各有侧重,又彼此关联、
互为补充的结构优势,使全志更具整体性和立体感,帮助读者从线到面,由
面到点,由点到总,由总到专,全面地认识和把握成都这座城市的发展轨迹
和内在逻辑。
编纂第一代社会主义新方志,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文化建设系统工
程。其包罗内容之广,记述时间跨度之长,涉及单位之多,投入人力之众,
是过去旧方志无法比拟的。《成都市志)的编纂、出版工作,在市委、市政
府的直接领导下,自始至终坚持了群策群力的方针。成都地区所有单位,不
论隶属关系如何,均参加了编纂工作,体现了全市全志一盘棋,上下左右大
协作的精神。我作为现任市长、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任,衷心感谢各级领
导、各个部门、各承编单位对全市修志工作所给予的大力支持,感谢全体修
志人员殚精竭虑、辛勤笔耕的默默奉献,感谢社会各界的专家学者和档案、
图书、文史部门、大专院校以及出版单位的鼎力相助。
这部凝聚了当代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