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二部分:中国教育史
:西周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六艺”教育的形成
: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
:儒学独尊与读经做官教育模式的形成
: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备
: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早期启蒙教育思想
: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
: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
: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建设(非重点,略)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教育
第十二章:现代教育家的教育探索
第一章西周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
第一章
1.“学在官府”√
、国学与乡学(未考过,简单复习)
①内容√
②特征√
1.“学在官府”(名词解释):
①“学在官府”是西周文化教育的重要特征,奴隶社会的经济、政治条件决定了当时只有官学没有私学,官学机构和政治机构联系在一起,没有分离、独立,历史上称这种现象为“学在官府”。形成这种局面的客观原因:为官有学,而民无学;为官有器,而民无器;为官有书,而民无书。最根本的原因是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结构。特点是西周形成“学在官府”“官守学业”的局面,政教合一,官师合一,以六艺为主要教育内容,以“明人伦”为教育宗旨,培养治术人才。
、大学与小学的区别:
国学是由中央政府办理、设在天子、诸侯的王都内的学校,专为贵族子弟设立,由大乐师主持,分为大学和小学两级;乡学是设立在王都郊外地方行政区内的学校,入学对象是一般奴隶主和部分庶民子弟,由司徒负责领导,教育内容是“乡三物”——“六德:知、仁、圣、义、忠和”;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只有小学一级,但是学习优秀者可选拔到国学中的大学学习。
国学又分小学、大学两级。国学的小学设在王宫内,入学年龄沐浴家庭身份等级有关,贵族子弟的入学年龄早于平民子弟,平民子弟所进入的小学学习年限是七年,小学的学习内容是德、行、艺、仪,是关于贵族道德行为准则和社会生活知识技能的基本训练;
(内容和特征一起回答,名词解释)
(1)“六艺”,即夏、商、西周时期教育的六项基本内容:礼、乐、射、御、书、数。按其学科性质分为三大方面:①礼乐。礼是指周礼。范围十分广泛,涉及政治、伦理、道德、礼仪各个领域;乐教也是西周官学中的主要科目,当时乐的概念是十分广泛的,它包括音乐、诗歌、舞蹈等,实际上是各门艺术的总称。②射御。射,指射箭的技术;御,指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③书数。书,是指文字书写;数,是指计算。
(2)“六艺”教育的特征:①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②既注重传统文化,也注重实用技能;③既重视文事,也重视武备;④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
第二章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重点)
第二章
一、稷下学宫√
二、孔子√
“六经”
①社会作用:庶、富、教—教育与社会发展
②个体发展作用:性相近、习相远—教育与人的发展
:“有教无类”√
:“学而优则仕”√
:“六艺”(以“六经”为教材),教育内容三个特点
①因材施教√
②启发诱导√
③学思行结合√
√
(1)内容:“礼”、“仁”
(2)方法①立志②克己③力行④中庸⑤内省⑥改过
√
(即评价)
三、孟子
√
①说明人性是人类独有的,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
②人性是先天固有的,提出“良知、良能”说
③善端说
①社会作用:保民心
②个人作用:求放心
:“明人伦”
(1)内容:“大丈夫”的理想人格
(2)方法:1,持志养气;2,动心忍性;3,存心养性;4,反求诸己
:深造自得
四、荀子
√与教育作用:“化性起伪”
:培养“大儒”
:“六经”
:“闻见知行”
√
五、墨子
①社会作用:建立“兼爱”社会
②个人作用:“素丝说”√,强调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培养“兼士”
:a,政治和道德教育;b,科技知识;c,文史教育;d,培养思维能力
:主动、创造
六、《大学》√
七、《中庸》
八、《学记》√
:学制与学年
:视学与考试
、教学原则 ①教学相长√②尊师重道③藏息相辅
④豫、时、孙、摩⑤启发诱导√⑥长善救失√
九、补充相关知识点:儒、墨教育的异同√
一、稷下学宫(名词解释/简答)
(1)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