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三年级乘火车教学反思.docx

格式:docx   大小:17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三年级乘火车教学反思.docx

上传人:lukas 2023/1/6 文件大小:1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三年级乘火车教学反思.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三年级乘火车教学反思 】是由【lukas】上传分享,文档一共【4】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三年级乘火车教学反思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三年级乘火车教学反思
迎着光,不要着急,不要慌。教学反思下面是整理的三年级乘火车教学反思,欢送大家阅读和收藏一下噢。
三年级乘火车教学反思1
?乘火车》是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它是在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根底上进行教学的。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能较好地做到下列几点: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这就是我在?乘火车》教学中创设的问题情境。?数学课程规范》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开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根底之上。在熟悉的情境中学数学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贴近生活学数学,最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要尽可能联系生活实际来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轻轻松松学数学。
2、给予充沛时空,描绘一片蓝天
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组织者,应站在开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给予充沛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思索。
这节课不仅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会了计算,体会了算法多样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了如何倾听、借鉴、思考,为今后学习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奠定了根底。同时,也让我明白了:课堂中教师的及时、适当的评价不但能鼓励学生,而且能引导学生进行更有效的学习。
三年级乘火车教学反思2
本节课的设计主要分成“检查,复习铺垫——创设情境,引入新知——主动探究,学习新知——拓宽延伸,开展新知〞四个层次。在检查复习层次既了解学生对前一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又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层次中根据小学生好动,喜欢做游戏的特点,以学生熟悉的“乘火车〞游戏为引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现代数学教育非常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及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要面向全体,给学生探索发现的时机,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主动参与学习,体验成功。在主动探究,学习新知层次的教学中我通过小组练、独立练、分层练、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动脑、动口,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我充沛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自己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规范》中强调:数学教学中要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在拓宽延伸,开展新知环节中我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眼光察看生活的良好习惯。
三年级乘火车教学反思3
本节主要内容是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它是在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根底上进行教学的。由于学生有了前面的根底,因此教学时可以充沛放手,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根底上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自主探索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办法。〔1〕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
教材创设了“乘火车〞的情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看懂图意的根底上,提出各种问题。如学生可能提出下面的问题:“5节卧铺车厢可乘多少人?〞“7节硬座车厢可乘多少人?〞“这列火车一共可乘多少人?〞“什么车厢乘坐的人多?多多少人?〞对学生提出的每个问题,教师都要给予肯定和激励,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根据需要选择适宜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解决,如“5节卧铺车厢可乘多少人〞。
〔2〕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
①让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列出乘法算式:72×5=。
②让学生独立计算。〔教师此时要注意及时进行个别指导,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③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计算办法,并组织全班集中交流。
只要学生的算法是正确的,教师都要给予肯定。教学时要关注积的个位上“0〞,可以让学生讨论在竖式漏写“0〞后的得数“36〞是否正确,也可以引导学生相互说一说列竖式计算时要注意的方面,避免漏写“0〞的错误。
〔3〕拓展应用
教材通过“试一试〞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办法。此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各自的想法。
由于学生容易忽略进位,因此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特别关注。
三年级乘火车教学反思4
在教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的?乘火车》一课上,对于72×5是如何计算的,同学们在独立思考后,都有自己的计算办法了。我请他们在小组内先进行交流之后,全班同学共享多种算法。大家都抢着发言,有的算法是:70×5=350,2×5=10,350+10=360;有的算法是:80×5=400,8×5=140,400—40=360;有的算法是:5×2=10,再算出72的一半是36,36×10=360;还有的是列竖式……算法已经不少了,看来,是到达“算法多样化〞的预期效果了。我很得意,但还是习惯性地问了问:“还有不同的算法吗?〞这时,一名学生站起来说:“我是这样算的:把72分成8×9,先算8×5得40,再乘9,结果是360。〞我真是笑在脸上,喜在心里呀!因为,这节课不仅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会了计算,体会了算法多样化,到达了本节课预定目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了如何进行小组交流;如何倾听、借鉴、反思,到达算法的优化;如何进行相互评价;如何学习数学等等。同时,也让我明白了:课堂中教师的及时、适当的评价不但能鼓励学生,而且能引导学生进行更有效的学习。
这堂课教学并不成功,经过分析原因主要有三:
一、对教材分析不透彻
这一课的教学内容的一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有进位的乘法。教学重点是算理的教学,我在进行教学时没有突出和落实这一重点,而注重了一些形式上和外表上的东西,没有深入教材。
二、练习设计不合理
练习设计没有层次性和挑战性,并且在反应中没有反映出大局部学生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练习设计的层次性和有效性,并在反应时要深入挖崛学生的思维和存在的问题。
三、教学形式不合理
教学形式要具有有效性,要有利于完成学习任务,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堂课的教学采用过关的形式,前后较雷同,教学时又短少鼓励性言语,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造成学习效率不高。
三年级乘火车教学反思5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类灵魂的深处有一种最为深刻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尤其在儿童的世界里,这种需要更为强烈。〞为此,我为学生创设了广大的思考空间,这样他们自由地提出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活动当中,不断充沛地、主动地积极表现自己。看到他们敏捷的思维,我的教学就更有了激情。而且我注意用积极的语言评价他们的学习过程,每一个孩子都获得了情感的体验,树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在我设计的层次递进的练习中,他们提高了参与的积极性,在愉悦的气氛中获取了知识,体会到了数学的真正价值。在教学当中,学生的全体参与仍有待加强。
三年级乘火车教学反思6
今天我上了?乘火车》的内容。教学中,我创设了乘火车的问题情境,把自主探索的时机、时间、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感受问题的存在,课堂上,对于72×5是如何计算的,同学们在独立思考后,都有自己的计算办法了。我请他们在小组内先进行交流之后,全班同学共享多种算法。大家都抢着发言,有的算法是:70×5=350,2×5=10,350+10=360;有的算法是:80×5=400,8×5=140,400—40=360;有的算法是:5×2=10,再算出72的一半是36,36×10=360;还有的是列竖式……
但这堂课教学并不不理想,原因有如下三方面:
1、这一课的教学内容是连续进位的乘法。教学重点是算理的教学,我在进行教学时没有突出和落实这一重点。导致很多同学在计算时计算出现错误,尤其是后一位相乘满几十没有加在前一位上。
2、练习设计没有层次性和挑战性,并且在反应中没有反映出大局部学生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练习设计的层次性和有效性,并在反应时要深入挖崛学生的思维和存在的问题。
3、这堂课教学时短少鼓励性言语,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造成学习效率不高。
三年级乘火车教学反思7
本节课为完成新课标提出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原那么。让学生在较为富余的活动空间中,参与活动、展示自我。现将本课的实施理念与过程概括如下:
1、活用教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教师充沛利用学生的好奇、好胜、好动的心理特征,课一开始就通过“游玩〞激发兴趣,设置“吹泡泡〞“森林运动会〞“小明乘车〞这些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活动,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被充沛激活,始终精神丰满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
2、小组合作,求异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爱护,时刻把学生作为数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在各环节穿针引线,关键处讨论,难点处交流合作,激励学生大胆汇报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他们树立自信心。两个有层次的合作学习,使学生在求异探索、同思共想、互说互议的过程中,获得了展示自己的时机,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3、适当评价,关注学生情感的体验。
在教学活动中,使知识的获得与情感的体验同步进行。教师灵活地运用体态、称号等评价方式,对学生所表现出的参与热情与灵活的思维进行鼓励,使他们获得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树立起良好的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缺乏之处:在课堂中教师的鼓励语教少,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没能跟上,小组活动给的时间不够充沛,需在今后教学中引起一定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