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6
文档名称:

第三章儿童歌曲,小孩子.ppt

格式:ppt   大小:544KB   页数:5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第三章儿童歌曲,小孩子.ppt

上传人:bjy0415 2017/9/11 文件大小:54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第三章儿童歌曲,小孩子.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四章儿歌、儿童诗
第一节儿歌
儿歌(nursery rhyme),是以低幼儿童为主要接受对象,以口语化的韵语来叙事表情的一种短歌。它是儿童文学最古老也是最基本的体裁形式之一,是人生最早接触的一种文学样式。
一、中国历史上的儿歌观念
在封建社会里,儿歌的性质往往被扭曲,政治家利用儿歌作为改朝换代的舆论工具,反映乱世社会生活的儿歌多于盛世。同时,古代儿歌的迷信色彩也很浓重,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里,阴阳五行说把“儿歌”当作“诗妖”现象,儿歌与儿童的生活与情感无关联。儿童被政治家利用,“不假思索、信口而唱、模仿能力强”。
明代,儿歌观念发生大的变化,突破五行迷信的束缚,重视儿歌对儿童的教育意义。1593年出现了由吕坤从各地民间搜集并加以改编的《演小儿语》,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儿歌集。
清代,儿歌观念趋向多元。其中也有神秘主义倾向的出现,把儿歌说成是“天地之妙文”,“纯乎天籁”。但与明代以前的政治色彩与迷信特征有本质区别,而与“童心说”相承连。清人编成了《天籁集》等优秀儿歌集。(“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李贽(明)《童心说》)
真正从儿童文学意义上形成的儿歌观念则是上世纪的事,有新文化思想的关照,有传统儿歌观念的批判继承,有西方儿歌理论的借鉴,儿歌观念更切近于儿歌实际,且具有科学、民主的现代精神。
▲从创作主体看,儿歌的作者有两种人,一是母亲或其他成年人,二是孩子自己。
“地下儿歌”——
“走进光明小学阳光灿烂,走近一看一堆破烂,15个老师14个笨蛋,加上一个国际通缉犯。”
“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洒上敌敌畏,不知死多少。”
“学习日当午,汗滴脚下土。谁知作业本,字字皆辛苦。”是孩子们对课业负担过重的一种反抗;
“窗前太阳光,照得头发烫。举头望老师,低头心发慌。”是对教师授课方式古板、常常体罚学生的一种委婉批评
“一年级小偷二年级贼,三年级女孩没人追,四年级帅哥一大堆,五年级情书满天飞,六年级鸳鸯一对对。”
“地下儿歌”的出现,起码说明二点:一是学校没有及时开展教育,校园风气不正;二是好儿歌贫乏,孩子们唱儿歌时饥不择食。
二、特点;

儿歌的语言的音韵美与节奏感(反映在诗句的停顿而构成的节拍上),使儿歌的语言具有了鲜明的音乐性特征。婴幼儿听觉发展较快,对声音异常敏感,对音乐性强的韵语特别敏感喜爱。而儿歌音乐一样满足低幼儿童听觉上的需要,在各种儿童文体中最早对低幼儿童产生文学影响。
如传统儿歌《排排坐》
排排坐/吃果果/你一个/我一个/弟弟睡了留一个

一首儿歌往往包含着浅显的、为幼儿能理解的内容,或单纯集中地描摹或叙述一件事物,一种现象,或于简洁有趣的韵语中表明某一普遍道理。优秀的儿歌在浅显单纯之中蕴含着高妙悠远的神韵。
如北京传统儿歌《丫头丫》
丫头丫/打蚂蚱/ 蚂蚱跳/丫头笑/ 蚂蚱飞/丫头追
唱出一副小女孩追逐蚂蚱的嬉戏图,“打”、“跳”、“笑”、“飞”、“追”五个动词的运用,使得画面充满稚趣的动感。
如何酿造儿歌活泼的稚拙美?
首先是儿歌内容上,描绘低幼儿童所熟悉的生活,并且与他们的接受能力相一致;其次体现在文学表现上的技巧,譬如说连锁、重迭、反复等手法,使儿歌充满节奏感,此外比兴、夸张、拟人、对话、问答等手段则对儿歌描述情景,刻画人物,表现情趣尤为有效。

对于低幼儿童来说,儿歌不仅是愉悦的,而且是实用的。儿歌的形式往往具有组织游戏的作用,合唱儿歌又能培养儿童自我控制与与他人合作的习惯。如常见的拍手谣、跳绳歌、踢毽歌等等。
如跳皮筋时的儿歌:“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勤劳的人儿在说话,请你马上就开花。”
儿歌如果不能提供音乐性很强的游戏形式,势必会导致儿歌的变质(如诗化倾向,过于注重审美性),甚至导致儿歌本质上的衰落。
举例柯岩的《坐火车》
坐火车 小板凳,摆一排,/小朋友们坐上来,/我们的火车跑得快,/我当司机把车开./(轰隆隆隆,轰隆隆隆,呜!呜!) 抱娃娃的靠窗坐,/牵小熊的往后挪,/皮球积木都摆好,/大家坐稳就开车./(轰隆隆隆,轰隆隆隆,呜!呜!) 穿大山,过大河,/火车跑遍全中国./大站小站我都停,/注意车站别下错./(轰隆隆隆,轰隆隆隆,呜!呜!) 哎呀呀,怎么啦,你们一个也不下收票啦,下去啦,快让别人坐坐吧./(轰隆隆隆,轰隆隆隆,呜!呜!) ——柯岩
三、几种主要的艺术形式
(从内容上分)
又称摇篮曲、催眠曲。表达的感情较为朴素,内容一般有母亲对孩子的爱抚与安慰,对孩子命运前途的祝福等。在艺术传达上,具有内容通俗浅显、节奏柔和舒缓、语言柔美流畅等特点,对幼儿所起的作用在“声”而不在“义”,通过柔和舒缓的吟唱给孩子们最早的美的熏陶。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