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51
文档名称:

《解放战争大全景丛书》军事理论教学丛书.pdf

格式:pdf   大小:1,354KB   页数:15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解放战争大全景丛书》军事理论教学丛书.pdf

上传人:Q+1243595614 2017/9/11 文件大小:1.32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解放战争大全景丛书》军事理论教学丛书.pdf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一章嘹亮的序曲
“重庆号”,穿波劈浪驶向解放区
年春,“伏波号”炮舰穿过波涛汹涌的大西洋、太
平洋,从英国驶向中国。船头上,站着一位年轻的军官,脸
上露出苦闷、彷徨的神色。他不知炮舰回到祖国后的命运如
何,自己的命运如何,因为,此时此刻,内战的阴云已笼罩
祖国上空。他的名字叫王淇,是一名少尉雷达官。
年春夏,“重庆号”巡洋舰及“灵浦号”驱逐舰先
后回国,同年月驶抵南京,停泊在下关江面。
这时,王淇住在南京,经常登重庆舰与同学好友聚会,
他们也到王淇家里作客。他们这些学员在欧洲几年,目睹了
许多国家在战后迅速复苏,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民生活逐
步提高的情景。可是一踏进国门,见到祖国凋敝落后,满目
疮痍,对国民党政治***和卖国内战的政策,无不深恶痛
绝。
年冬,“重庆号”上的首批赴英学员、少尉轮机官
蒋树德来到王淇的家,谈了“重庆号”东北归来后,舰上士
兵和下层军官思想变化、酝酿起义的情况,并和王淇商量怎
样寻找共产党的关系。
蒋树德是王淇在英国的要好同学之一,一同接“伏波
号”炮舰回国。在“伏波号”归国前夕,他积极投入全舰士
兵争取海外津贴,补发薪金尾数等斗争,对拖延“伏波号”
炮舰归国,起了不少配合作用。归国后,蒋树德通过上层关
系,调到了“重庆号”。蒋树德还告诉王淇,重庆舰上的雷
达少尉莫香传、枪炮少尉曾祥福已在舰上做了许多工作。
莫香传也是首批赴英接舰队学员,抵英后在皇家海军格
拉斯哥雷达专科学校学****后兼教练。曾祥福在英一直担任
枪炮教练,与舱面士兵朝夕相处,关系密切。他们两人在接
舰及归国前,几次与士兵一起,掀起反抗中英海军当局的斗
争,归国后,先后秘密联络了一批士兵同学,组成一支发动
起义的中坚力量。
王淇与蒋树德经过彻夜谈话,意识到舰上群众的革命觉
悟正在迅速提高,组织起义的条件已趋成熟。王淇一面要蒋
树德马上回舰告诉大家坚持斗争,一面将情况向弟弟王毅刚
(中共地下党员)反映。
很快,南京市委书记陈修良接到了市委学生工作委员会
书记的报告,说金陵大学学生党员王毅刚有位哥哥名叫王
淇,联络了一批下级军官与士兵,想找共产党领导策动起
义。陈修良他们研究了王的家庭与他个人的情况,认为这个
线索很重要,决定即派史永找王淇。王表示从英国回来的同
学都不愿再打内战,要求我党领导他们立即起义。陈修良与
史永对这一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重庆号”起义条件
较好,但舰上没有一个党员,能不能大胆放手地干,没有经
验,有点担忧。
由于起义之事关系重大,陈修良把情况向上海局负责人
刘长胜和沙文汉等人作了汇报,并提出把王淇等人的策反关
系交上海局统一领导,因为“重庆号”停在吴淞口,由上海
指挥比较方便。上海局同意后把王淇的关系转给了上海局策
反委员会副书记王锡珍。
春节过后没有几天,王淇赶到上海,与曾祥福取得联系
后,通过他姨母将曾祥福安顿在华达公寓的一间空房里。那
里只有一个侨居的葡萄牙老人,比较僻静,是一个条件较好
的联络地点,后来成为起义人员的约会之处。
正当王淇、曾祥福在上海秘密准备起义时,莫香传、曾
祥福突然接到调往江防第舰队的命令,两人只得将舰上工
作交由蒋树德、王继挺负责。
此时,重庆舰有两部主机在江南造船厂检修,要月份
才能修好,但反动当局急于逃跑,一面加紧装油上水,一面
将中央银行金库的财物搬运上舰,有远航迹象。
由于“重庆号”在由东北返航途中,曾有一部分士兵被
反动派认为是可疑不稳的分子,流放到长山列岛集中营,因
此舰上人心惶惶,有的人主张立即起义,不必等待中共地下
党指示,有的人主张必须等待指示,不可轻举妄动,争论十
分激烈。
一个暴风雨的夜晚,曾祥福冒着倾盆大雨来到王淇的住
处,说:“王继挺找了我,反映连日舰上异常紧张,士兵们
日夜讨论,急于起义,如果不迅速引导,即将自动爆发。”
王淇与曾祥福两人商量后,决定要王继挺立即回舰,稳
定群众情绪,按照原定计划行动。
重庆舰进江南造船所修理后,我打入该舰的地下工作
者、舰上技工张兴昌,即向党组织汇报了这艘军舰的设备、
性能和人员情况。据张兴昌了解,舰长邓兆祥为人正直,有
民族气节,副舰长林炳尧办事公正,在士兵中享有威信,中
下层军官多数是学生出身,社会关系有一定的背景,广大士
兵本来对待遇菲薄、军官压迫,已经心怀不满,这次去东
北,在蒋介石和桂永清直接指挥下参加内战,眼看国民党的
种种罪恶活动,普遍愤慨,情绪激昂。
对“重庆号”,当时党内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
“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