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4
文档名称:

绿色建筑标准.doc

格式:doc   大小:210KB   页数:4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绿色建筑标准.doc

上传人:luciferios06 2023/1/16 文件大小:21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绿色建筑标准.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绿色建筑标准 】是由【luciferios06】上传分享,文档一共【44】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绿色建筑标准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浙江省工程建设标准
《浙江省绿色建筑标准》
Greenbuildingstandard
DB33/T1026-2006
1  总则
、节能、节水、节材的“四节”政策,促进国家提倡的绿色建筑的健康快速进展,建设环保、高效、平安、舒适的人居环境,制定本标准。
,应符合下列要求:
1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内,在适宜条件下,最大限度地节省资源,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在节省资源的同时为使用者供应平安、健康、适用的使用空间;
3兼顾爱护环境,减小建筑对环境的负荷,与自然和谐共生。
、改建和扩建的民用建筑。
、设计、施工和运营管理,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
 绿色建筑greenbuilding
指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内,在适宜条件下,最大限度地节省资源(能源、土地、水资源、材料等)、爱护环境和削减污染,为人们供应平安、健康和适用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建筑的全生命周期wholelifecycleofbuilding
包括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管理直至拆除这五个阶段。
 人口净密度netresidentialdensity
人口净密度是指每公顷住宅用地上容纳的规划人口数量(人/公顷)。它是居住区规划的重要经济技术指标之一,反映居住区住宅用地的使用强度。
 无障碍设施accessibilityfacilities
便利残疾人、老年人等行动不便或有视力障碍者使用的平安设施。
 建筑密度builingdensity
在肯定范围内,建筑物的基底面积总和与占用地面积的比例(%)。
 容积率plotratio,floorarearatio
在肯定范围内,建筑面积总和与用地面积的比值。
 负荷均匀度loaduniformity
衡量场地内电能、自然 气等各种从外界输入的能源利用是否均匀的参数。
 可再生能源renewableenergy
指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
 绿色电力greenelectricpower
指产生于风能、太阳能、地热、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电能。
 再利用reuse
以其原来形式无须再加工就能当作同样或类似的产品使用。
 可循环材料recyclingmaterial
受到损坏不能再直接使用但经加工处理后可循环再利用的材料。
 固体废弃物buildingrubbles,constructiondebris
指工业生产和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料、废渣、粉尘和污泥等,包括有毒和无毒废弃物。
 围护结构传热系数(K)overallheattransfercoefficientofbuildingenvelope  
围护结构两侧空气温差为1K,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围护结构的传热量,单位:W/(m2•K)。
 遮阳系数(SC)sunshadingcoefficient
在给定条件下,太阳透过窗玻璃的辐射得热与透过相同条件下的标准窗玻璃的辐射得热之比值。
 冷(热)桥cold(heat)bridge
围护结构中包含金属、钢筋混凝土或混凝土梁、柱、肋等部位,在室内外温差作用下,形成热流密集、内表面温度较低的部位,这些部位形成的传热桥梁,叫冷(热)桥。
 能源转换系数(ECC)energyconversioncoefficient
衡量空调冷热源能量转换效率的系数。
 能源输配系数(TDC)transportationanddistributioncoefficien
衡量能源输配系统中,风机和水泵等输配效率的系数。
  照明功率密度(LPD)lightingpowerdensity
单位面积上的照明安装功率(包括光源、整流器或变压器),单位:W/m2。
 生活污水domesticsoil
居民日常生活中排泄的粪便污水。
 生活废水domesticwastewater
居民日常生活中排泄的洗涤水。

给水或排水某种时段的平均流量作为建筑给排水管道系统设计依据。
 水量平衡waterbalance
对再生水原水量、处理量与再生水用量和自来水补水量进行计算、调整,使其达到供用平衡和全都。
 生活饮用水potablewater
水质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用于日常饮用、洗涤的水。
 饮用净水finedrinkingwater
自来水或符合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的水经深度净化后可直接饮用的水。
 雨水口gulleyhole,gutterinlet
将地面雨水导入雨水管渠的带格栅的集水口。
 雨落水管  downpipe,leader
敷设在建筑物外墙,用于排解屋面雨水的排水立管。
 污水再生利用wastewaterreclaimationandreuse,waterrecyling
污水再生利用为污水回收、再生和利用的统称,包括污水净化再用、实现水循环的全过程。
 再生水reclaimedwater,recycledwater
指污水经适当再生处理后,达到肯定的水质指标,满足某种使用要求,可以进行有益使用的水。
 再生水系统reclaimedwatersystem
由再生水原水的收集、储存、处理和再生水供应等工程设施组成的有机结合体,是建筑物或建筑小区的功能配套设施之一。
 景观环境用水scenicenvironmentuse
指满足景观需要的环境用水,即用于营造城市景观水体和各种水景构筑物的水的总称。
 杂排水graywater
民用建筑中除粪便污水外的各种排水,如冷却排水、泳池排水、沐浴排水、盥洗排水、洗衣排水、厨房排水等。
 优质杂排水highgradegraywater
杂排水中污染程度较低的排水,如冷却排水、泳池排水、沐浴排水、盥洗排水、洗衣排水等。
 生活杂用水non-drinkingwater
用于冲洗便器、汽车,浇洒道路,浇灌绿化,补充空调循环用水的非饮用水。
 卫生器具plumbingfixture,fixture
供水并接受、排出污费水或污物的容器或装置。
 绿色建材greenbuildingmaterials
绿色建材就是在原料实行、产品制造、使用以及废料处理的全生命周期中对资源和能源消耗最少、生态环境影响最小、再循环利用率最高,具有优异使用性能,有利于人类健康的材料。
 材料全生命周期wholelifecycleofmaterial
在原料实行、产品制造、使用或再循环以及废料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
 环境友好environment-friendly
指从资源摄取量、能源消耗量、污染物排放量及其危害、废弃物排放量及其回收、处置都不给环境带来太多的负面影响。
 智能建筑(IB)intelligentbuilding
它是以建筑为平台,兼备建筑设备、办公自动化及通信网络系统,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它们之间的最优化组合,向人们供应一个平安、高效、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
 通信网络系统(CNS)communicationnetworksystem
它是楼内的语音、数据、图像传输的基础,同时与外部通信网络(如公用电话网、综合业务数字网、计算机互联网、数据通信网及卫星通信网等)相联,确保信息畅通。
 办公自动化系统(OAS)officeautomationsystem
办公自动化系统是应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行为科学等先进技术,使人们的部分办公业务借助于各种办公设备,并由这些办公设备与办公人员构成服务于某种办公目标的人机信息系统。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BAS)buildingautomationsystem
将建筑物或建筑群的空调、给排水、电力、照明、防火、保安、车库管理等设备或系统,以集中监视、把握和管理为目的,构成综合系统。
 综合布线系统(GCS)genericcablingsystem
综合布线系统是建筑物或建筑群内部之间的传输网络。它能使建筑物或建筑群内部的语音、数据通信设备、信息交换设备、建筑物物业管理及建筑物自动化管理设备等系统之间彼此相联,也能使建筑物内通信网络设备与外部的通信网络相联。
 系统集成(SI)systemsintegration
它是将智能建筑内不同功能的智能化子系统在物理上、规律上和功能上有机地连接起来,以实现信息综合、资源共享
3  规划  
  场地
  建筑场地选址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场地选址必需符合当地城镇总体规划布局及相应的法律、法规;
2下列状况不应作为建筑选址:
    1)政府规定的基本农田、林地、生态湿地;
    2)海拔低于城市防洪标准水位以下的场地;
    3)在项目批准前作为公共公园或住宅小区绿地的用地;
4)自然爱护区;
5)对抗震不利的地质地段;
3场地选址应了解建筑场地与场地界外的关系以及对其的影响,避开建筑行为造成水土流失或其它灾难;
4场地选址宜选用贫地、废地和荒地;
5建筑选址应相对集中,宜选用已开发,且具有城市改造潜力的区域;
6场地选址宜选用有利于最大限度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场地;
7场地选址时应首先对场地四周环境的空气质量、电磁辐射和放射性污染、噪声污染、土壤和水体化学污染等进行调查与评估,避开对人体造成危害,确保场地环境卫生平安;
8场地选址宜选在能够充分利用已有市政服务设施和交通网络的区域;
9场地选址应避开不行移动文物;因特殊状况不能避开的,实施原址爱护,并应优化设计使建筑与文物和谐统一;必需迁移异地爱护的,应得到文物部门的批准。
 建筑场地应尽量保持其原生态平衡,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建筑场地可实行措施提高场地的生物多样性指标;
2建筑场地应确定适宜的建设开发强度,爱护原有场地的自然生态,削减对环境的破坏;
3建筑场地应保持和改善原有的地上、地下水系形态;
4建筑场地应实行场地环境恢复措施,补偿因建设开发而引起的环境破坏;
5建筑场地应将现场多余土方合理用于区域内转变地形、人工造景,力求达到基地土方零排放;
6场地绿化工程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
1)宜接受维护成本低、用水量小的本土植物;
2)绿化配置方式应依据环境气候、土壤条件和使用功能等条件确定;
3)宜接受包括垂直绿化和屋顶绿化等在内的全方位绿化;
4)宜考虑绿化为硬地遮荫;
5)建设用地的绿化率应达到或高于国家及地方规定的标准;
6)应充分考虑绿化的调温、调湿、降噪、除菌功能进行绿化工程设计;
7 绿化、景观规划设计,应突出不同功能区域的特色和变化;
8场地内绿化、景观规划设计,应有利于引导气流、改善风压、促进自然通风;
9严禁任凭砍伐建设用地内的已有树木,对建设用地中已有的古树、名木应尽量实行原地爱护措施;一般树木经相关部门批准方可采伐或接受其它方式爱护。
 建筑场地规划应符合下列规定:
1建筑区域内规划应按《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等国家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及各地方依据自身实际状况制定的相关规定执行;
2建筑区域内规划应考虑城乡整体规划,村镇的宅基地宜集中安置;可统一建设多层、高层农夫公寓,实行社区化集中管理;
3建筑场地内宜合理提高建筑密度、建筑容积率;
4对于住宅类建筑,应提倡中小户型,合理提高区域内的人口净密度;
5建筑场地规划应充分、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地上、地下空间;宜设置立体停车空间,削减地面停车比例;
6合理考虑进展和改扩建需求,应做到近期紧凑,远期合理;
7建筑总平面的规划布置和平面设计,应有利于冬季日照和避风、夏季和其它季节削减得热和充分利用自然通风;
8确定建筑主体朝向应结合场地地形,削减场地土方工程量,且主体朝向房间视野内应能获得良好景观;
9建筑间距确定必需符合日照、通风、卫生、采光、防火、抗震等要求;
10场地内每栋建筑都应获得必要的日照;日照标准应符合现行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标准、规定;
11应结合当地文化,设计多样的供人们交往、休憩的空间;
12居住区及民用建筑无障碍设施的实施范围和设计要求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的规定;
13建筑环境噪声应符合国家标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的规定;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合理布置场地内噪音敏感建筑和噪音源建筑,削减噪音扰民;
2)宜实行以公共区域、绿化带作为噪音缓冲隔离带的措施;
3)应合理布置地面停车场,削减机动车在噪音敏感建筑区域内穿行,削减其附属设施和车辆行驶对四周环境产生噪声影响;
14场地内交通设计应符合以下规定:
1)应综合考虑建筑物的使用功能、人流特点、与场地外交通的联系等方面,合理组织人流、车流,使交通平安便捷;
2)场地内拟建道路规划应与施工阶段的硬化路面综合考虑,拟建道路宜沿用施工阶段硬化道路;
3)建筑场地内应供应停放自行车的场地和相关服务设施;
4)应留意地面停车场对环境景观的影响,可利用绿化进行视线遮挡设计。
  能源
 为提高能源需求的均匀性,在选用设备、制定方案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可实行各种蓄能装置、合理的热电冷转换方式,提高能源需求的均匀性,减小能源需求对城市能源供应系统的冲击;
2对电能、自然 气等各种外界输入能源的利用方案,应分别计算电能日间小时负荷均匀度和自然 气季节逐日负荷均匀度,择其小者实施。
 利用可再生能源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对场地四周可利用的各种再生能源进行斟察、经济评估,确定资源分布状况,提出最大限度利用可再生能源的方案,扩大再生能源占场地总能耗的份额;
2宜接受由可再生能源生产的绿色电力;
3宜利用可再生能源进行采暖、供热;
4应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实现能源的阶梯利用;
5应充分利用昼光照明、自然通风。
 水资源
 用水规划应符合以下规定:
1应依据不同水源的数量、质量特征和用水水量、水质的具体需要,合理确定开发次序和供水次序,优化配置各类水资源;
2应有效利用各种水资源,最大限度地削减市政供排水量,并充分考虑水的循环利用;
3应进展污水再生利用,推动污水资源化,实现有限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增加各地区水资源独立力量和平安保障程度;
4缺水城市和缺水地区,在进行各类建筑物和建筑小区建设时,其总体规划设计应包括污水、废水、雨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再生水设施建设的内容。
 给水系统应接受分质供水,依据高质高用、低质低用的原则,依据用水水质要求分别供应,各供水系统的供水方式、供水水量、供水压力必需合理适用。
 排水系统必需接受雨污分流的排水体制,对于远离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系统的住区,生活污水应集中单独处理后排放。
 污水收集、处理及排放系统不应对四周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并应依据当地的水资源状况和经济进展水平充分利用各种污水、废水资源。
 雨水的收集处理与利用应因地制宜,制定合理的技术方案,建立生态化的雨水综合利用系统。
、技术先进性和建设可实施性。
  材料与资源
 材料的总体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
1应选用健康、平安的材料;
2宜使用本地资源,削减附加资源铺张;
3宜接受新材料、新技术。
 在保证使用功能前提下,应接受资源消耗小的材料和结构体系,并优先接受可再利用、可循环使用的材料和产品。
 场地内现有建筑应得到充分利用。
 垃圾处理应符合以下要求:
1应对建筑物垃圾收集、处理、排解等整体系统进行合理规划,适当接受机器设备;
2应合理规划垃圾分类的储存空间与处理方式,确保充分的空间容量、密闭卫生的条件以及简便的操作流程;
3垃圾应分类收集并回收,可接受先进的生态方法就地处理。
4  设计
  建筑
 建筑物应与外部环境协调,并符合以下要求:
1建筑物整体造型、建筑体量以及外装修材质、颜色处理应与四周环境相协调;
2应合理设计建筑物体型,优化建筑立面设计,促进建筑风、热环境改善;
3建筑屋面设计应有利于雨水排放与收集;
4宜适当设计屋面绿化、窗台绿化、墙面绿化构件。
 建筑结构设计应符合以下规定:
1应优化建筑结构设计,确保建筑物的耐久性,使得建筑物在使用得当、维护到位、无特殊状况(火灾、地震、风灾、不均匀沉降等)时,其实际使用年限经检测可大于设计使用年限;
2钢结构形式应被提倡使用,且钢结构设计宜接受通用和标准化的钢结构构件;
3建筑结构可适当使用竹木结构,严禁使用国家爱护树种;
4严禁使用粘土制品,宜使用新型的高强、轻质和保温性能好的环保墙体材料;
5混凝土结构宜使用高性能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再生混凝土等先进技术;宜使用预拌混凝土和工业化生产的各种混凝土建筑构件;
6建筑结构的质量分布和刚度变化宜均衡;
7结构计算时,应依据实际状况合理考虑远期建筑功能变化,适当预留荷载余度;
8建筑结构设计时应比较多种结构方案,力求做到结构形式最合理、结构用材最节省;
9建筑外围护结构设计应兼顾保温、隔热、防潮等性能,体现其节能性(详见能源篇围护结构部分)。
 建筑功能设计应符合以下规定:
1建筑平面布置宜具有肯定机敏性,且应避开使用面积铺张;
2公共建筑应设计特地的休憩空间和吸烟区,或者全楼禁烟;
3建筑的出入口和建筑内的交通设计均应使老年人、儿童和残疾人使用平安、便利;
4西向开窗时,必需实行遮阳措施(详见能源篇围护结构部分);
5设置玻璃幕墙时必需实行有效的通风、隔热和防止光污染等措施;
6建筑设计应考虑各种设备、管道的更换便利,尽量使更换过程不损坏结构材料;
7室内外装修应经济适用、简洁美观,提倡一次性装修,且不应破坏原建筑物的平安使用。
 建筑室内自然环境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建筑采光应充分利用自然光,并应符合以下要求:
1)有条件的可接受反光板等设施改善室内自然光分布;
2)建筑的主要功能房间应直接采光,且应防止阳光直射眩光;
3)大进深建筑,应充分发挥天井、庭院、中庭等的采光作用,引入自然光;
4)利用顶部采光窗采光,宜避开太阳光直射方向;
2建筑室内自然通风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
1)建筑物室内应有与室外空气直接流通的窗口或洞口,充分利用自然通风;
2)建筑外窗的可开启总面积,不应影响自然通风;
3)住宅类建筑每户宜至少有两个方向外墙开窗,以利通风;
4)公共建筑的吸烟区,宜直接对外通风。
3建筑隔声减噪设计应符合《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J118)的相关规定,有关隔声标准的评价量,应执行国家现行标准《建筑隔声评价标准》,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设计标准、规范的规定;并应符合以下要求:
1)应合理布置噪声源房间,削减噪音扰民;
2)应从声音源头把握噪声,建筑内主要噪声源设备宜集中放置并应选用通过国家相关机构认证的低噪声产品。
  能源
 节能设计指标应符合下列要求:
1室内热环境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公共建筑空调室内温度、风速、新风量和相对湿度的设计指标应符合国家《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的要求;
2);
  居住建筑空气调整室内设计指标
计算参数
温度(℃)
风速(m/s)
相对湿度(%)
换气次数(次/h)
冬季
16~18

30~60

夏季
26~28

40~65

注:温度指卧房和起居室的设计计算温度
2在保证相同的室内环境参数的条件下,和未实行节能措施前相比,全年建筑围护结构能耗水平应符合国家及地方相关节能标准,可适当超前。
 建筑围护结构应符合下列要求:
1建筑外墙和屋顶应实行适宜有效的保温隔热措施;
2应接受适宜技术降低建筑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特殊是外墙和外窗的传热系数;
3外墙、屋顶、直接接触室外空气的楼板和楼梯间的隔墙等围护结构,其传热阻应大于或等于建筑物所在地规定的最小传热阻;如不能满足,则应进行建筑能耗动态计算;
4应增加建筑外门、外窗的气密性;具体要求如下:
1)建筑物1~6层外窗及阳台气密性不应低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外窗气密性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GB/T7107)规定的3级水平;6层以上外窗及阳台气密性,不应低于该标准规定的4级水平;
2)当接受透亮     幕墙时,其气密性不应低于标准《建筑幕墙物理性能分级》(GB/T15225)规定的3级。
5应实行有效的遮阳措施;
6应对消灭冷(热)桥部位进行“断桥”处理;
7应增加围护结构的防潮效果;地面应实行有效的防潮措施。
 采暖、空调和通风系统应符合下列要求:
1冷热源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对各种满足场地内供热和空调供冷要求的可行冷热源方式,应计算其能源转换系数ECC,择其高者实施;
2)宜利用可再生能源和工业余热、废热作为空气调整的冷热源;
3)当接受电力作为空调冷热源能源,宜设有蓄能系统,降低尖峰用电需求;
4)宜接受热、电、冷联供形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5)应选用高效冷水机组,确保在最大负荷和变负荷工况下能高效率运行;冷水机组容量和台数的选择,应能适应空调负荷全年变化的规律,满足季节及部分负荷的要求;
6)制冷剂的接受应符合《蒙特利尔议定书》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