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如何读懂古典诗词
古诗鉴赏初步
“读懂”的要求与方法
三项要求
1、理解意象(特定含义、情感关键词)
2、理解意境(把文字还原为画面)
3、理解主题(特别关注末两句)
九个方法
1、关注题目(包含了时间、地点、题材、情感等)
2、关注题目(包含了时间、地点、题材、情感等)
3、关注表情、表意关键词
4、关注意象
5、关注文题间的注释
6、关注题干提供的信息
7、关注熟悉的作者的概况(生活时代、经历、思想、风格)
8、关注常用典故的特定含义
9、关注题材类别
因题测诗
寒食寄京师诸弟韦应物
引导1:题目的意思是什么?你关注了题目中的哪个词?“寄”是什么意思?“寒食”是什么意思?
引导2:根据这个诗题,试推测诗歌的内容及其感情基调。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引导3:试结合诗题对本诗表达情感的特点进行赏析。
诗眼→感情基调→抒情方式
1、关注题目
题目的内涵往往丰富,它可包含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情感、题材类型等诸多重要信息。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
(1)“山居”明示了诗的题材属归隐一类;
(2)“秋”点明季节
(3)“暝”点明具体的时间。
(4)“秋”与“暝”在古人的笔下往往流淌着悲愁,如“万里悲秋常作客”、“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但“山居”那欲隐而难藏的惬意与满足就使“秋暝”的感情亮丽畅快起来了。
阅读技巧小结
阅读技巧小结
2、关注首尾句(联)
首句(联)经常开篇扣题、奠定情感基调,而尾句(联)则经常会隐含或点化主题。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1)首句“峨眉山月半轮秋”是对题目的具体描述和和延展,月是秋之月,月半轮喻人之别,秋半轮指秋未深,月与秋给人“多情自古伤别离,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寒意。
(2)尾句“思君不见下渝州”是对主题的点化,君即月,月即故里和亲人,因别而思,思而不见更显其情深意切。
3、关注表情、表意的关键词
抓住诗人表情达意的关键词,推知诗人所抒发的感情。
古诗词最擅长写景中之情和情中之景。情藏之于景因而含蓄,但作者经常有意无意地将景的一角撩起,让情显出山形水貌。
古诗词最讲究的是炼字,“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是炼字的最高境界,而“奇、险、新、色”皆因诗文炼出了情、炼出了意,字淡而味浓、文浅而情深。
春夜闻笛李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悲痛而急切盼归
天涯漂泊思故乡
迁谪失意诗
羁旅行役
迁客泪满衣闻折柳故园情
请根据你发现的关键词语,确定两首诗的感情基调,并说说你的分析依据。
4、关注意象
意象即寄情藏意的物象。在经年累月的磨合之后,意与象的关系早已约定俗成。
冰雪——忠贞高洁杨柳——离愁别绪流水——绵绵愁思……
当然,诗人用意象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如子规的常意为孤寂哀愁,而在“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王令《送春》)中,子规却是一个对美好事物留恋、热爱和执著不懈地追求的形象。
5、关注文题间的注释
注释有对写作背景的必要交代,有对典故逸事的阐述,有对难于理解或易于误解的词语的解释,在理解时能起拨云见月的作用。
如
《离思》①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②花丛懒回顾,
半缘修道半缘君。
注:①此诗为悼念亡妻韦丛而作;②取次:任意,随便。注释②直言“取次”之意。
骤观题目即知本诗写的是离别之思,但细看诗文却又似云遮雾盖,难明其意。但注释使原本隐晦的诗意顿然明白晓畅,注释①则如萤般轻掠过全诗的每一个字,使每一处暗喻都影影绰绰地明出情意,我们终于因注而释了:原来“离思”为夫妻的生离死别之思,字里行间满溢着恩爱、忠贞与怀念之情,温情脉脉、盟山誓海,感人至深。
6、关注题干提供的信息
题干多是直截了当地提出具体的问题,但有时也会在提问之前有所提示。这些提示既是对诗文的注释,也是对答题的导向。
《感遇》张九龄(节选)
江南有丹橘,
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
自有岁寒心。
“《论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请联系这句话,说一说你对‘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一句的理解。”
本来初读时对“自有岁寒心”一句颇费躇踌,但《论语》之语让我们恍然顿悟:
丹橘之所以经冬犹绿,并非缘于气候暖和,而是因为它具有像松柏一样耐寒的节操。
7、关注常用典故的特定含义
为了融千情万绪于片言之中,为了纳沧海桑田于方寸之内,诗词往往用典。但若不知典故的来龙去脉,我们实难报以会心的一笑,更遑论拍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