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7 雷电颂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流利朗读课文,掌握文中的生字词语,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2、整体感知课文,初步体会屈原热爱祖国、抨击黑暗,热烈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一、新课导入,揭示目标:
每年农历端午,我们都会划龙舟、吃粽子,同学们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一风俗习惯吗?为了纪念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板书文题、作者)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1、能流利朗读课文,掌握文中的生字词语,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2、整体感知课文,初步体会屈原热爱祖国、抨击黑暗,热烈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
2、背景链接
《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半壁河山沦于敌手,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并且悍然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的军民,掀起反共高潮。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屈原》,揭露国民党统治下的黑暗现实。他借屈原的独白,鞭挞蒋介石的反动统治,抒发了人民的愤恨。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全剧分为:“橘颂”“受诬”“招魂”“被囚”“雷电颂”。《雷电颂》出现在《屈原》第五幕第二场,是全剧的高潮。屈原被囚禁在东皇太一庙。他手足带着刑具,颈上系着长链,散发披肩,独身徘徊。这时,狂风咆哮,电闪雷鸣。面对这黑暗的世界,他想到祖国就要沦亡,听着风吼、雷鸣,看着闪电劈空,他感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力量,他激愤的心情发展到极点,他的心像火一样燃烧起来,铸成了这大气磅礴、动人心魄的独白——《雷电颂》。它是屈原斗争精神的最集中、最突出的表现。是全剧高潮中最强力的一个音符。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戏剧的文学部分,通称为剧本,是文学的一大类别,与诗歌、散文、小说并列。剧本直接规定了戏剧的主题、人物、情节、语言和结构,是舞台演出的基础和根据。戏剧的种类很多:根据表演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戏曲等,本文属于话剧,以对话为主;根据题材反映的时代不同,可分为历史剧和现代剧,本文属于历史剧;根据剧情和结构的不同,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本文属于多幕剧。
三、自学指导(一)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文中的生字词语,初步了解课文内容。(8分钟后完成自学检测)
自学检测一:
(1)给下列生字注音。
睥睨(pì nì) 波澜(lán) 发泄(xiè)
鞺鞺鞳鞈(tāng tà) 污秽(huì) 稽(qǐ)首
迸(bèng)射罪孽(niè) 脚镣(liào)
咆哮(páo xiào) 眩(xuàn)目伫(zhù)立
木梗(gěng) 驰骋(chí chěng) 虐(nüè)待
雷霆(tíng) 徘徊(pái huái) 郢(yǐng)
(2)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
睥睨: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伫立:长时间地站着。
踌躇:犹豫。
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驰骋:(骑马)奔驰。
虐待: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待人。
鞭挞:鞭打。比喻抨击。
雷霆:雷暴;霹雳。
祈祷: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