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6
文档名称:

伤寒和副伤寒.ppt

格式:ppt   大小:212KB   页数:2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伤寒和副伤寒.ppt

上传人:yixingmaoj 2017/9/13 文件大小:21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伤寒和副伤寒.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伤寒和副伤寒
伤寒 一、定义: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二、临床特征:持续发热,相对缓脉,全身中毒症状与消化道症状,玫瑰疹、肝脾肿大、白细胞减少等。
三、病原学: 1、伤寒杆菌居于沙门氏菌D群,革兰氏染色阴性。 2、本菌不产生外***、菌体裂解时释放出内***,是致病的主要原因。 3、具有菌体“0”抗原,鞭毛“H”抗原和表面“Vi”抗原。在机体感染后诱生相应的抗体。 4、该菌在自然环境中生活力强,耐低温(水中2~3w,粪便中1个月,冰冻环境维持数月);对热和干燥的抵抗力弱,对一般化学消毒剂敏感。
四、流行病学:世界各地均有伤寒病发生,以热带、亚热带地区多见 1、传染源:病人和带菌者。 2、传播途径:通过污染的水和食物、日常生活接触,苍蝇和蟑螂传染。 3、人群易感性:人对本病普遍易感,病后免疫力持久;伤寒和副伤寒之间无交叉免疫力。 4、流行特征:世界各地均有伤寒病例发生,以热带、亚热带地区多见,多见于夏秋季节。本病以儿童和青壮年多见。
5、发病机制和病理解剖 伤寒杆菌→口→小肠中繁殖(三个条件:胆汁、碱性环境、丰富的营养)→肠道淋巴结及肠系膜淋巴结继续繁殖→经肠导管进入血液→第一次菌血症(潜伏期)→进入肝、脾、胆囊、骨髓中大量繁殖→再次入血引起第二次菌血症,释放内***→产生临床症状。 伤寒的病理特点是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增生性反应,回肠下段的集合淋巴结和孤立淋巴滤泡的病变最具特征性。淋巴组织增生肿胀,内有大量巨噬细胞增生→肿大的淋巴结坏死→形成溃疡(可引起肠出血、肠穿孔)→溃疡愈合。
五、临床表现:潜伏期7-23日,一般10-14日 (一)初期:(侵袭期)病程第一周。发热、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咽痛、咳嗽等。 (二)极期:病程2~3周 1、高热、稽留热,持续10~14日。 2、消化道症状:食欲不振、腹胀、多有便秘,右下腹压痛等。
3、神经系统症状:精神恍惚、表情淡漠、呆滞、反应迟钝,听力减退,重者可出现谵妄、昏迷和脑膜刺激征(虚性脑膜炎),这些表现随病情改善、体温下降而恢复。 4、循环系统:常有相对缓脉和重脉。 5、肝脾肿大。(中毒性肝炎时,黄疸,GPT↑) 6、皮疹(玫瑰疹)淡红色小斑丘疹,直径2-4mm,压之退色,多在十个以下,多见于胸腹,2-4日消退。
(三)缓解期:病程3-4周,体温逐渐下降,食欲渐好,腹胀消失,肝脾回缩。 (四)恢复期:病程第5周,体温正常,食欲好转。
临床类型: (一)轻型:发热38℃左右,全身性毒血症状轻,病程短,1-3周恢复。 (二)普通型:具有上述典型临床表现。 (三)迁延型:发热持续长,5周以上,驰张热与间歇热型,肝脾肿大较显著,常见于合并慢性血吸虫病人。
(四)逍遥型:毒血症状轻,病人往往不察觉,部分病人以肠出血或肠穿孔为首发症状。 (五)暴发型:起病急,毒血症状重,常见畏寒高热,休克、中毒性脑病、中毒性肝炎、中毒性心肌炎、DIC等。 复发和再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