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94
文档名称:

《最新高考作文攻关方略》青少年丛书.pdf

格式:pdf   大小:2,535KB   页数:49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最新高考作文攻关方略》青少年丛书.pdf

上传人:Q+1243595614 2017/9/13 文件大小:2.48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最新高考作文攻关方略》青少年丛书.pdf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一部分全新命题法
第一章“开放式”命题已成定局
导写
传统的作文教学所训练的文题是以“封闭式”为主的。
所谓“封闭”,便是从选材、立意、作文体裁,甚至语言
运用等,均有所限制。
比如,写记叙类作文一般总要划定所写人或事的范围,甚
至连这人、这事的特点都规定得死死的。如写人,要《记一个
助人为乐的同学》、《他是我学****的榜样》等;写事,要《记一
件关心集体的事》、《想起这件事,我就脸红》等。
议论类作文一般给出论点,让你去论证它的正确性。立论
文,一般文题为陈述句,如《谦虚使人进步》、《劳动光荣》
等;驳论文,则一般为反问句或疑问句,如《这是小事吗》、
《“近墨者”一定“黑”吗》等。
当此类文题在作文教坛占据统治地位时,人们大多也没有
觉得它有什么不对劲。如今,当我们意识到创新意识培养的重
要性之后,再回过头来看如此模式的文题,不难发现它们在某
种程度上束缚了考生的思路,影响了考生发挥真实的写作水
平。
从选材上讲,限制过死,可能超出考生的生活范围。比如
年的高考作文题为《我的母亲》,一般考生似乎都有的可
写,但对于某些家庭情况特殊者,就有困难:一种是母亲过早
离开人世者,考生从记事起,就没见过自己的母亲,自然无话
可说;另一种是父母很早就离异了,考生对母亲也没什么印
象;再一种是母亲并不那么可爱,其人或者从小给考生没留下
什么好印象,甚至因其不负责任的行为造成了家庭的破裂
这样的母亲又如何去写呢?连母亲这样似乎人人都能写的人
物,也有没法写之时,何况其他类型的人与事呢?比如让考生
写《同桌》,可有的学校都是单行的课桌,而且一周一换,无
固定的位置,无“同桌”可言;又如让考生写《我在劳动中受
到了锻炼》年全国高考作文题),假如有的考生平时不
爱劳动,其人又如何受到“锻炼”?再如让考生写《学雷锋的
故事》年陕西省高考作文题),假如有的考生自己并未
做过什么“学雷锋”的事儿,又不关注他人的此类行为,其人
又该如何动笔呢?
凡此种种,造成了考生的“无话可说”。虽然“无话可
说”,又非得说出点什么不可,只好乞灵于胡编乱造。
年全国高考作文题应该说是出得比较好的。《战胜脆
弱》一题应该说有的可写,然而有的考生也许是已经“编”惯
了假人假事,或者是自己确实无任何“战胜脆弱”的事儿可供
叙述,竟编出如此离奇的故事:
“今天,爸爸开摩托车送我来到高考考场。到考场后,我
发现准考证忘带了。爸爸立即飞车去取。在返回的路上,因心
急车快,出了车祸,当场死亡。他临死前嘱人将准考证立即送
来。
“当我拿到了这张沾有斑斑血迹的准考证时,我真想不考
了,立即去医院的太平间看望死去的爸爸。但是,爸爸为我的
高考献出了生命,我怎能让爸爸失望呢?
“于是,我战胜了脆弱,抹一把泪水,坚毅地步入了考
场⋯⋯”
乍一看,这个故事还挺感人,一开始还真让阅卷老师为之
恻然了一阵。不料,这样的试卷接二连三出现,不打自招地宣
告了它的不真实性:哪会有那么多父亲死于今晨呢?
如此“选材”的考生为了获取高考作文的高分,竟然不惜
咒爸爸立即死掉,也太不择手段了吧?其弄巧成拙,被判为三
类卷,也算是天理昭昭,让这样的不肖子自食恶果!
从立意上讲,限制过死的弊端也很明显。以议论文为例,
命题人的主张未必每个考生都赞同,如果以论点命题,让全体
考生跟着鼓吹,确实免不了强人所难。一个平时连班集体都不
关心的人,非要他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年全国高考作文题),他不挠头才怪呢,于是只好违心
地说假话,表假态,以致出现了这样的怪事:
年全国高考作文题是供料作文,让考生根据“小新
背双腿瘫痪的同学小牧到公里外的学校上学”等三个材料发
表自己的见解。从这三则材料看,命题人的主张十分明显,是
倡导“助人为乐”的,于是全体考生不管心里是否赞同,全都
为“助人为乐”唱起了千篇一律的赞歌。假如看这一篇篇考场
之作,你会以为一个个全是心地善良的活雷锋呢。可是一出考
场,不少考生骑自行车者,抢道争行,横冲直撞;坐公共汽车
者,一拥而上,挤得老幼妇孺东倒西歪,抢到座位者,连大肚
子孕妇站在身边也不带让的,反而大言不惭地谈着自己作文中
的“点睛”好句“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有看不下
去的乘客,愤然给某报投书,言辞尖刻而不无道理:“说一套
做一套的考生该如何打分?”
此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考生思想素质不高,固
然是内因,而命题人明显的立意导向,使考生不能不违心说
话,也是客观原因,不容回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