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文档名称:

3衡水中学高一上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

格式:doc   大小:239KB   页数:1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3衡水中学高一上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

上传人:hdv678 2017/9/17 文件大小:23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3衡水中学高一上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2013~2014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年级历史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70分)
(1-30题每小题1分,31-50每小题2分,每小题所给选项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据《春秋》记载,西周初年,周天子分封鲁国时举行了一套隆重的策命典礼,并由司空(官职)“授土”,司徒(官职)“授民”。对这一史实最恰当的解释是
A. 周天子用最高礼节接待鲁国国君

史学家张荫麟说:“在一个王室属下,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每一个封君,虽然对于上级称臣,事实上是一个区域的世袭统治者而兼地主。”依据史实判断这样的社会实行


下列材料反映了分封制遭到破坏的是
A.“诸侯朝于天子……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B.“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C.“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蘖无别,则宗族乱。”
D.“为先祖主者,宗人之所尊也。”
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故天子诸侯之***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这段话主要说明了


清代学者顾栋高在《春秋大事表》中指出:“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土之诸侯未必皆贤,即使因其不贤而易置之,而其政令不能尽出于王朝,其民之视听不能尽属于天子。故常散而不能聚,弱而不强。其易而县邑也,则不然……其操纵由一己,其呼吸若一气,其简练教训如亲父兄之于子弟也。”可见县邑制的出现



有学者把先秦到秦汉的历史列为“方国—王国—帝国”(“方国”就是活动在一定区域,以血缘为纽带牢固的部落集团)。这一变化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中国的社会政治型态发展可分为封建(指分封制)、帝制与民治这三大阶段。从封建转向帝制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下列不属于这一历史时期转型特征的是
“公天下”至“家天下”

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段叙述:“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这段话反映了司马迁
“推恩令”
“推恩令”持肯定态度
“吏多苛政,政教烦碎,大率咎在部刺史,或不循守条职,举措各以其意,多与郡县事,至开私门,听谗佞,以求吏民过失。”这一材料反映了西汉中期以后刺史

,形同虚设
官僚贵族子弟
富豪
平民
贫民
%
6%
%
%
两汉孝廉家世可考知者128人统计分类表
由上表可见,汉代察举制
、世袭制

范仲淹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说:“国家乃专以辞赋取进士,以墨义取诸科,士皆舍大方而趋小道,虽济济盈庭,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将何以救?”从材料来看,范仲淹对当时科举制的看法不包括

“乏人”局面
中国历史悠久,凭着相当完整的官僚体系,才能维持整个国家的运作,其运作模式基本上是专断的,但也有例外,下列哪一朝代中央政府的运作是通过协商,而具有“集体领导”的性质

秦末“有叛人而无叛吏”,汉初“有叛国而无叛郡”,中唐“有叛将而无叛州”。这些现象说明




《通典》记载:阳嘉元年,尚书令左雄改察举之制,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