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2022年广东省惠州市小升初语文常考题.pdf

格式:pdf   大小:1,267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2022年广东省惠州市小升初语文常考题.pdf

上传人:cjc201601 2023/2/6 文件大小:1.24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2022年广东省惠州市小升初语文常考题.pdf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2022年广东省惠州市小升初语文常考题 】是由【cjc201601】上传分享,文档一共【6】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2022年广东省惠州市小升初语文常考题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2022年广东省惠州市小升初语文常考题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涵养胸有成竹的底气
①底气是什么?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底气不足,爬到第三层就气喘了。
:看到新一代的成长,教师们干工作的底气更足了。:工
作没干好,说话底气不足了。人无底气不硬,心力强盛则兴。底气是一种内生的巨大力
量,不忧不惧的态度、有数有谱的气势,体现的是实力与自信。人固如此,家国亦然。
我们的国家是最有底气的。我们的底气来自哪里呢?
②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利优秀文化,让我们充满底气。孔孟老庄、程朱陆王等思想巨擘,
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刚健坚韧的民族精神,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党和人民在伟大斗
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5000多年的文明史,近代以来180多年的
奋斗史,建党100年的发展史,犹如黄钟大吕,荡激着每个中国人的精气神。
③民心民意撑起中国奋发向前的底气。人民是党执政的最深厚基础和最大底气。1964年,
石油工业部在关于大庆石油会战的报告中说道:“民气主要是指民族的自尊心和自强心。
一个国家有了民气,就能傲视和排除多重困难,不屈服于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自力更生,
奋发图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百年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不懈奋斗,
砸烂旧世界,发展新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才走完的发展道路。
当今中国,民气高涨、民心凝聚,全国一盘棋、上下一条心,经济科技国防、工农业生
产成就无不辉煌。团结一心,汇聚亿万人民的强大合力,正是我们闯关夺隘、勇毅前行
的最可靠动能。
④国力国运托起中国底气。2018年10月,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这座世界最长的跨海大
桥,历经6年筹备、9年施工,数万名建设者披荆斩棘,创造了世界桥梁史上的奇迹。2020
年,我国经济总量突破100万亿元,人均GDP连续两年超过1万美元,创造了疫情、走
向繁荣的经济奇迹;832个贫困县全摘帽,一举取得脱贫攻坚全面胜利,书写了世界减贫
史奇迹;飞天、揽月、探海、5G、高铁,航天处于世界领先位置,实现从“跟跑”到“并
跑”再到“领跑”的演变。这一个又一个奇迹都是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全国人民勤力同
心,奋勇拼搏创造出来的。展望中华大地,“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
进步”,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中国人,有实力有资格有底气平视世界,充满自信地昂首
阔步、奋力前行。
⑤“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底气是意志品质的
鲜亮底色,是厚积薄发的精神内涵,是攻坚克难的硬气勇气。我们要继续增强信心、保
持定力、坚定底气,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创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的伟大奇迹。
(摘2021年5月1日《中国纪检监察报》,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选文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选文是从哪几方面论述中心论点的?
【分析】文章第①段解释了“底气”的含义,引出下文“我们的底气来自哪里呢”;然后
分别从“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和优秀文化,让我们充满底气”“民心民意撑起中国奋发向
前的底气”“国力国运托起中国底气”三方面进行了回答;最后一段深化论点,总结全文。
【解答】(1)本题考查中心论点的提炼与概括。中心论点是议论文中作者主要表达的观
点,是高度概括全文的简单明了的一句话,从句式上看中心论点是个判断句。结合题目
通读全文,可知题目“涵养胸有成竹的底气”即可作为文章的中心论点。
(2)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选文第①段中“底气是什么”“底气是一种内生的巨大力量,
不忧不惧的态度、有数有谱的气势,体现的是实力与自信”,解释了“底气”的含义;“我
们的国家是最有底气的。我们的底气来自哪里呢”用问题引出下文的分析与回答。
(3)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的运用及作用的分析。此段先提出“国力国运托起中国底气”的
观点,然后列举了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的例子,充分有力地证明了“国力国运托起中国
底气”的观点。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文章第①段解释了“底气”的含义,引出下文“我
们的底气来自哪里呢”;然后分别从“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和优秀文化,让我们充满底气”
“民心民意撑起中国奋发向前的底气"''国力国运托起中国底气”三方面进行了回答。
答案:
(1)涵养胸有成竹的底气。
(2)解释了“底气”的含义,引出下文对“我们的底气来自哪里呢”的回答。
(3)举例论证,充分有力地证明了“国力国运托起中国底气”的观点。
(4)①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和优秀文化,让我们充满底气。②民心民意撑起中国奋发向
前的底气。③国力国运托起中国底气。
【点评】明确论点的要求应满足三点:作者的观点、明确的判断、完整的句子。学会在
文章中找出和概括符合观点的句子。文章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①文章标题点明中心论
点;②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③文章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④文章中间用某个承上
启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论点。⑤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整体感知文本,进行归纳
总结。
,完成问题。
樟树下,外婆家
朝颜
①一群老樟树,时常绵密地铺进梦境里。顺着它们挥舞的长臂,童年、外婆、乡愁,时
间的经纬,无数次重新映现在一座名叫樟树下的村庄深处。
②大巴车一路畅行,开进了村委会门前的宽阔停车场,车上走下来一群来自全省各地的
文艺家,作为其中一员,你忍不住动情地向众人指认这个村庄在你生命中的特殊意义一
一外婆家。
③儿时钻进钻出的土房子、老洞水、泥巴路、猪栏牛舍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
白墙黛瓦的徽派建筑,还有整洁的水泥路、青砖地。原来供全村人洗衣服的泥堰池塘,
如今用片石砌得方方正正,成了荷花池。一口用来汲取饮用水的简易水井不见了,你还
记得,井面上垫着一块湿滑的木板,上面长满青苔。
④念书前,你是外婆家的常客,父母忙得脚不沾地的年月,一个无人看顾的野孩子,多
么需要一个随时可以倚靠的温暖怀抱,外婆给了你一张共卧的床铺,还有许多个在鼾声
中如梦的夜晚。只是,她和三舅三舅母共同生活的这个家很穷,给不了你像样的吃食。
有一年夏天,三舅母种了一大块地的胡萝卜,于是到了收获季节,餐桌上便每天都是这
一样菜,荤腥就更别提了。你瘦弱,敏感,胆小,食欲总是不佳,又从不敢像表弟妹那
样无所顾忌地吐露愿望。外婆担心你瘦得不***形,便每天晚上在你饭碗底下悄悄埋一
个煎荷包蛋,用眼神暗示你到门口屋坪趁黑吃掉。那时候,鸡蛋是不舍得自己吃,要拿
去卖钱的,外婆甘冒婆媳不和之风险,给予你的特殊慈爱,何尝不是那个时代不可言说
的心酸。
⑤外婆十几年前已长眠于村后的一座山冈。
⑥那群老樟树还在,它还用宽大的枝叶覆盖一座村庄的日升月落,炊烟袅袅。五十六棵
老樟树,围绕着一个村庄,已经活了一百年甚至几百年了,它们用自己的存在和气息,
成就了一个村庄的符号,也丰满了几代人的记忆。
⑦这是一座地道的红军村,村里人念念不忘的,有“一家五兄弟齐革命”的故事,也有
“七子参军”的故事。后一个故事的主人公欧阳汝明,成家很晚,1928年,当革命的火
种在瑞金点燃时,欧阳汝明做通老母亲刘氏的思想工作,又挨个说服儿子们投身革命。
他的大儿子欧阳克茂参军时.,不到三十岁;他的小儿子欧阳克荣随红军北上时,刚满十
六岁。悲伤的是,他的七个儿子,全部壮烈牺牲在了长征路上,1934年,这里荣获了“扩
红山第一村”的旗帜。
⑧几年前,一场前所未有的精准扶贫攻坚战在这片红色土地上拉开,短短的时间,全村
环境好了,产业做起来了,三舅承包的脐橙园,一年四季长得郁郁葱葱,后来,他们又
加种了奈李、甜柚,还在果园里散养母鸡和花鸭,受了大半辈子穷的三舅和三舅母,笑
声一日比一日爽朗。
⑨若是外婆还在人世,该有多欢喜呢?
⑩几声鸟鸣隐入稠密的枝叶,阳光在叶隙间跳荡,你闻到樟树的香气,像闻到一股源自
光阴的醇酿。临别时,和同行的文艺家们在大樟树下合影留念,身后是一排红色大字「幸
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你体味着一座村庄的前世今生,仿佛自己也变成了一棵樟树,立
于时间之中,枝叶婆娑,周身浸透绿意。
(选自《民族文学》2020年第8期,有删改)
[1]扩红:扩大红军的力量。
(1)本文着力叙写了三件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另外两件。
①念书前,外婆担心我太瘦为我煎荷包蛋。
②樟树下的红色故事。
③现在,精准扶贫政策让樟树下产业发达,人民生活富足。
(2)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第⑥段画线句中加点词的理解。
五十六棵这样的老樟树,……它们用自己的存在和气息,成就了一个村庄的符号,也丰
满了几代人的记忆。
(3)请结合全文分析第⑤段的作用。
(4)第⑩段画线句运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请结合全文品析这样表达的妙处。
仿佛自己也变成了一棵樟树,立于时间之中,枝叶婆娑,周身浸透绿意。
(5)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地方政府拟将欧阳汝明家打造成“红色旅游景点”,
请你为该景点写一段导游词。不超过100字。
【分析】文章通过记叙“念书前,外婆担心我太瘦为我煎荷包蛋”“回忆樟树下的红色故
事”“现在,精准扶贫政策让樟树下产业发达,人民生活富足”这三件事,表达了作者对
感恩、追念和怀想,也表达了对樟树下革命精神的赞美和敬佩,更歌颂了国家现行的精
准扶贫政策的伟大。
【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梳理概括能力。解答时先确定答案区间,然后结合示
例格式进行概括。第一件事集中在文章第④段,从“念书前,你是外婆家的常客”和“外
婆担心你瘦得不***形,便每天晚上在你饭碗底下悄悄埋一个煎荷包蛋,用眼神暗示你
到门口屋坪趁黑吃掉”可以概括成:念书前,外婆担心“我”太瘦为“我”煎荷包蛋;
第三件事集中在文章第⑧段,从“几年前,一场前所未有的精准扶贫攻坚战在这片红色
土地上拉开”可知这里开展了精准扶贫项目,“后来,他们又加种了奈李、甜柚,还在果
园里散养母鸡和花鸭,受了大半辈子穷的三舅和三舅母,笑声一日比一日爽朗”可以看
出人们的生活变好了,综合概括为:现在,精准扶贫政策让樟树下产业发达,人民生活
富足。
(2)本题考查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时结合上下文解释出词语的语境义。“符号”
的意思是象征、代表、标志等意思。“村庄的符号”意思就是这五十六棵香樟树已经是村
庄的标志了,村庄以“樟树下”命名;“几代人的记忆”结合文章④⑦⑧段内容可知,“几
代人”指我读书前外婆家艰苦生活时期,村民积极投身革命的时期,从几年前到现在的
精准扶贫政策下的脱贫致富时期,这些时期成了人们心中永久的记忆。
(3)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分析。解答时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外婆十几年
前已长眠于村后的一座山冈”交代了外婆己经去世多年,那么疼爱自己的外婆不在了,
也表达了作者对外婆去世的遗憾、感恩、追念和怀想;此段内容独句成段,更加强调突
出了情感的表达;结构上是对第④段外婆照顾“我”,心疼“我”的承接和总结;与第⑨
段“若是外婆还在人世,该有多欢喜呢”相照应。
(4)本题考查句子赏析。句中“仿佛自己也变成了一棵樟树”,作者将自己比成一颗香
樟树,“立于时间之中”说明“我”和香樟树站在历史长河中,见证了村庄成为“扩红第
一村”,从贫苦变得富饶的历史变迁过程,“枝叶婆娑,周身浸透绿意”可见生长旺盛,
说明在见证历史的同时,村庄也滋养着“我”,给“我”希望。
(5)本题考查口语表达能力。导游词的内容围绕介绍欧阳汝明家的红色故事来写。从“后
一个故事的主人公欧阳汝明,成家很晚,1928年,当革命的火种在瑞金点燃时,欧阳汝
明做通老母亲刘氏的思想工作,又挨个说服儿子们投身革命。他的大儿子欧阳克茂参军
时,不到三十岁;他的小儿子欧阳克荣随红军北上时,刚满十六岁。悲伤的是,他的七
个儿子,全部壮烈牺牲在了长征路上”可知欧阳汝明是“七子参军”故事的主人公,1928
年,欧阳汝明做通老母亲的思想工作,说服七个儿子投身革命。后来,七个儿子全部牺
牲在长征路上。介绍之前要有称呼,比如:各位游客;介绍完后要有总结,表达对这种
革命精神的赞美和敬佩:这种为大家舍小家,无畏的革命精神多么令人敬佩!
答案:
(1)①念书前,外婆担心“我”太瘦为“我”煎荷包蛋。(答成“外婆甘冒婆媳不和之
风险,给予你的特殊慈爱”也可)
②现在,精准扶贫政策让樟树下产业发达,人民生活富足。
(2)“村庄的符号”,老樟树已经成了村庄的标志;村庄名叫“樟树下”。“几代人的记忆”:
当年樟树下百姓投身革命,参加红军的时代;“我”读书前外婆家生活艰辛的年代;如今
脱贫致富的生活。
(3)①交代外婆去世的信息,表达了对外婆去世的遗憾、感恩、追念和怀想。
②独立成段,起强调作用。
③是对第④段内容的承接和收束。
④与第⑨段形成呼应。
(4)把自己比拟为樟树,物我相融,表明作者与樟树都是村庄历史变革的见证者,写出
了村庄给“我”滋养,给“我”希望。
(5)各位游客:欢迎来到“七子参军之家”,这家主人叫欧阳汝明,1928年,他做通老
母亲的思想工作,说服七个儿子投身革命。后来,七个儿子全部牺牲在长征路上。这种
革命精神,多么令人敬仰!
【点评】赏析词句要依据词句本身的特点去分析,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分析。首先要看词句
是否使用修辞手法,如果使用了修辞手法就要依据各个修辞手法的作用进行具体的分析;第
二如果没有使用修辞方法,就要看看是否使用了特殊的表现手法,比如对比、象征等,有就
依据各个表现手法的作用进行分析;第三如果都没有,我们就要从词句里面有特色的词语去
分析,比如一系列动词的使用,一系列四字短语的使用等方面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