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docx

格式:docx   大小:221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docx

上传人:PIKAQIU 2023/2/11 文件大小:22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是由【PIKAQIU】上传分享,文档一共【7】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界垭隧道工程地质初步设计阶段勘察报告
1
1、前言

界垭隧道工程地质初步设计阶段勘察报告
⑻初步供给岩土物理力学性质试验指标、围岩级别等设计必需的岩土工程参数;
⑼初步查明岩溶、断裂、地表水体发育地段产生突水、突泥及塌方冒顶的可能性;
⑽初步查明洞门基底的地质条件、地基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和承载力;
界垭隧道工程地质初步设计阶段勘察报告
1
拟建的界垭隧道位于秭归县周坪界垭村,为秭归县周坪乡至聚拢坊大路改建工程中路线穿越东西向山岭地带而建设。隧道轴线呈直线型展布,隧道轴线走向方位角约152°,隧道进、出口与路基相接。隧道按单线双向行车道设计,设计里程桩号为AK5+727~AK6+119,%,。,属长隧道。,。进、出口洞门均承受削竹式洞门。为了保证边仰坡的稳定,尽量恢复洞口自然境观,洞口均设置一段明洞。洞内设计灯光照明,自然通风。
隧道工程按两车道二级大路标准设计,主要设计标准:
⑴设计行车速度
设计行车速度40km/h
⑵隧道建筑限界
⑾初步查明地下水的类型、分布、水质、涌水量。

本次初勘承受工程地质调绘、钻探、物探、原位测试及室内岩土试验等综合勘察方法。于2023年10月20日至2023年10月25日对隧道工程场址进展了初勘。本次初勘完成的工作量见表1-1。
完成主要工作量表 表1-1
界垭隧道工程地质初步设计阶段勘察报告
1
项目
单位
数量
附注


工程地质调绘
勘探点坐标测量
比例尺1:2023钻
次/点
km2
4/2

钻孔收、放点各2次
半仪器法,路中线两侧各250m范围


取样

水文试验
工程物探

m/孔

机械钻探,全孔取芯


样 件
样 组
/
6
土的物理试验

/
岩石重度试验

/
饱和
岩石吸水率试验

/
饱和
试验分析 岩石单轴抗压试验

6
饱和
岩石抗剪强度试验

/
饱和直剪
岩石弹性模量试验

/
饱和
岩石泊松比试验

/
饱和
主洞建筑限界〔m〕
工程
净宽
净高
车道宽度
左侧向宽度
右侧向宽度
人行道
主洞


2×



界垭隧道工程地质初步设计阶段勘察报告
1

本次工程地质勘察主要依据《大路工程地质勘察标准》(JTGC20-2023)、《大路隧道设计标准》(JTGD70-2023)、《大路隧道施工技术标准》(JTGF60-2023)等技术标准、规定进展,主要满足以下技术要求:
⑴初步查明隧址区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水文地质条件、地震惊参数;
⑵初步查明隧址区地质构造的类型、规模、形态特征,评价其对隧道工程的影响;
⑶初步查明隧道围岩岩体的完整性、风化程度及围岩等级;
⑷初步查明隧道进出口斜坡地带的地质构造、自然稳定状况、隧道施工诱发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
⑸初步查明隧道浅埋段掩盖层厚度、岩体的风化程度、含水状态及稳定性;
⑹初步查明地震状况,明确隧道区的根本烈度,并结合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特征等因素,提出抗震设计烈度及处理意见;
⑺初步查明隧道区不良地质和特别性岩土的类型、分布、性质,评价其对隧道工程的影响;

孔地下水位观测 次/孔 4/2 初见水位2次、静止水位2次
简易压水试验 段/孔 /
浅层地震测试
m/条

纵向264/1;横向360/2
声波测试
m/孔
/

从外业施工到内业资料整理,均以现行大路行业相关标准、规程及《工程地质初勘勘察大纲》和设计要求为依据,依据相关要求进展质量治理;治理程序上贯彻执行ISO9001质量保证体系的各项规定;钻孔质量经监理检查和签署,确认合格,满足设计要求。
2、工程地质条件
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
隧址所在地位于宜昌市秭归县周坪界垭村。隧道进、出口端四周有乡村大路到达,交通较为
界垭隧道工程地质初步设计阶段勘察报告
1
界垭隧道工程地质初步设计阶段勘察报告
1
便利。
气象、水文
秭归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存潮湿、雨量充分、四季清楚,多年平均气温17-19℃,。降雨具连续集中的特点,雨季多暴雨,一日最大降雨量达358mm。
年降雨量由南向北、从低到高,渐渐增多,一般年降雨量950——1590mm,长江河谷地带为1000mm左右,——。降雨日数与降雨量分布根本全都,大局部地区为120——159天,个别高山地区达200天以上。
降雨主要集中在4——10月,月平均降雨量150——,多暴雨,日降雨量达50——100mm的暴雨4——10月均有发生,100mm以上的暴雨主要发生在6、7月,年平均频次3——4次,150mm以上的特大暴雨频次较少,历史上曾发生过2次,;。
县内河流水系发育,地表水资源比较丰富。长江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境内流长64km,,流量丰沛,多年平均流量14300m3/S,水位变幅巨大,达40m。
地形地貌
秭归县位于鄂西褶皱山地,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平均海拔高程千米以上,山峰矗立,河谷深切,相对高差一般在500~1300m之间。
隧址区属构造剥蚀、侵蚀低山地貌区,~,相对高差不大,~。地表以碎屑岩(粉砂岩)为主,大局部岩石暴露,山坡局部陡峭,地形较简洁。地表水系不发育,水量贫乏,植被发育。
隧道进口坡度较陡,坡度约30°~54°,坡向约69°,出口侧地形较缓,坡度约25°~33°,坡向约240°,进、出口山坡坡面植被较发育,多生长灌木、桔树。隧道进、出口老大路斜坡下局部布有民房。
地层岩性
依据工程地质调绘、钻探揭露及室内岩土试验结果,本次勘探深度范围内地层主要由第四系地层和志留系下统罗惹坪组下段〔Slr1〕粉砂岩构成,依据各岩土层的成因类型、地质时代、风
1
化程度及强度差异可分为二层,地层岩性特征分述如下:
①碎石土〔Qdl+el〕:~,分布于隧道区表层及进、出口,黄褐色,稍密,4
稍湿,主要粘性土、碎石等组成,碎块石成份主要以粉砂岩为主,碎石含量50-60%,粒径2-8cm,残坡积成因。

②-1强风化粉砂岩〔Slr1〕:~,分布于隧道进、出口及隧道浅表,灰
1
白色,粉砂质构造,薄层状构造,岩心裂开,呈碎屑碎块状,属软岩,锤击声哑,风化裂隙发育,裂隙间粘性土充填,岩质不颖,岩体根本质量等级为Ⅴ类。
②-2中风化粉砂岩〔Slr1〕:~,分布于隧道整体洞身,灰白色,粉砂
1
质构造,中厚层状构造,主要矿物成份为长石、石英,含少量粘土矿物岩体较裂开,风化裂隙发育,岩芯呈短柱状,岩体根本质量等级为Ⅳ类。
以上各岩土层在隧址区的分布、埋藏及岩性特征详见隧道工程地质平面、纵断面图和钻孔柱状图,岩土物理力学性质详见附后岩土试验成果汇总表。
不良地质及特别性岩土
依据本次勘察结果,在隧址区未见特别性岩土分布,区内未觉察大的不良地质。
地质构造
区域地质构造
县区处于华夏构造体系鄂西隆起带北端和淮阳山字型构造体系的复合部位,构造格局较为简洁〔见图1-9〕。区内北西向构造主要发育于前震旦纪变质岩系中,由一系列的褶皱和断裂所组成,并伴随由岩浆活动;东西向构造分布于南部,以沉积盖层组成的褶皱为主,断裂不甚发育,主要构造形迹为香龙山背斜及其东侧的五龙褶皱带;华夏系为区内重要的构造体系,主要表现为华夏系联合弧形构造和华夏系复合式构造两种形式,前者在区内的构造形迹有百福坪至流来观背斜、茶店子复向斜,后者主要为北北东向构造,由北北东向压性或压扭性断裂组成,主要构造形迹为黄陵背斜、秭归向斜;近南北向构造主要为仙女山断裂和九畹溪断裂组成,***行向展布。区内主要构造形迹及特征见表2-1。
区内断裂主要有三组:
北北东向——近南北向断裂组
主要分布在西部香龙山背斜和东部秭归向斜地段,以西部最为发育、集中,且规模较大,最大可延长40余公里,一般15—20km,常呈等距线性排列,主要倾向东,倾角陡,均在70度以上,其水平错动表现明显,沿断层线存在宽窄不等的裂开带,一般10—20m,局部宽达50m。
近东西向断裂
主要集中分布于香龙山背斜核部西段,一般平行或***行褶皱轴向延长,规模不等,最大延伸30km,多为逆断层,倾向北,倾角45-65度,沿断层线断续发育数十米的裂开带。
界垭隧道工程地质初步设计阶段勘察报告
1
界垭隧道工程地质初步设计阶段勘察报告
北西向断裂
分布于五龙褶皱带的东段,一般规模较小,常沿次级褶皱轴线平行展布,局部形成裂开带,以逆断层为主,断面倾向北东或南西,倾角45-65度不等。
表2-1 构造形迹——断裂特征表

续表2-1 构造形迹——褶皱特征表
两翼倾角〔度〕
褶皱名称 特征描述 轴向 核部地层 两翼地层 备注
S〔E〕翼 N〔W〕翼
区内为其
两盘地层
断裂名称 性质 主断面产状 长度〔km〕 主要特征描述
黄陵背斜
短轴对称背斜
呈穹窿构造
北东10度 东10-15 西30-35
元古界崆岭 震旦系至三叠
群 系中统
西翼,长约45km
南〔或东〕北〔或西〕
向斜轴呈S型 近南北向, 侏罗系山统遂 呈环形盆侏罗系上统
活动性断 67
断面见多方向擦痕,见角砾岩及
秭归向斜 的开阔对称向 江南近东 东30以上 西16-30
斜 西向
蓬莱组
宁组至三叠系 地,轴向长
上统九里岗组 47km
2
仙女山断裂 N15-200W/SW∠600 Tj-S Ks 少量断层泥、断层泉,方解石脉
沿翼部发
裂、顺扭 (区内30)
1
被错开,至今仍在活动
以挤压为主,挤压裂开带宽

香龙山背斜
育有由三
短轴背斜呈穹 寒武系中统、奥陶系中统至 叠系中上近东西向 南8-14 北40
窿构造 奥陶系下统 三叠系中统 统地层构
九畹溪断裂 张性 N100E/NW∠400 15 C
1
O
2+3
20-50m,具构造透镜体及片状构造

五龙褶皱带

轴向北西、北东转近东西向,呈鼻状,由四个向斜和三个背斜组成的弧形褶皱

志留系下统、北西向 南22 北35 三叠系中下
统嘉陵江组

志留系下统、二叠系、泥盆系、三叠系下统大冶组
成的短轴状背向斜
其东南封闭,地层较平缓
百福坪—流
东端倾伏,西 区内仅见
北斜高点出
来观背斜
茶店子复向
端开阔的弧形 北东85度 南35-50 北38-54
褶皱
露志留系
三叠系 东端三叠
系地层
对称褶皱 北东60度 南20 北20-30 三叠系中统 三叠系中下统

隧址区地质构造
拟建隧址区域构造位置处于华夏系构造体系鄂西隆起带的西北端,其北东和东部与淮阳山字型西翼反射弧的砥柱——黄陵背斜和马蹄形盾地——秭归盆地相毗邻。Ⅱ级大地构造单元隶属扬子准地台。Ⅲ级单元隶属上扬子台褶皱束。区内主要为近东西向或北北东向构造,区内褶皱属典型隔挡式褶皱,即背斜紧闭,向斜平缓开阔,地壳变动大事是发生在岩石圈的表部,为表层滑脱,因而有利于地壳总体稳定。侏罗系开头的构造运动,是本区地壳形变的主要构造运动,且各构造体系相互干扰及制约,形成了现今的地质构造背景。区域地质构造图见图2。从区域地形看,区域内层状地形变化明显,分布有多期夷平面及河流阶地〔长江〕,说明挽近期以来以整体大面积间歇性抬升为主,区域差异性活动不明显,没有区域性断层形成,构造时期以来上升渐渐削减。从对区域性断裂形变规律资料说明,,近代活动微弱。从区域构造资料,工程区四周区域性微活动性断裂主要有仙女山断裂、九湾溪断裂。
隧道区出露地层为志留系下统罗惹坪组下段〔Slr1〕粉砂岩,四周出露地层显示,隧道区地
1
3
界垭隧道工程地质初步设计阶段勘察报告
5
层总体呈单斜构造,岩层产状327°∠42°,产状分布较稳定。
节理裂隙
经过地面调查和钻探揭露,依据《大路工程地质勘察标准》,隧址区岩体节理(裂隙)发育程度为不发育。
抗震设计参数及地震效应
依据《中国地震惊参数区划图》〔GB18306-2023〕,本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地震活动区的江汉地震带内,属地震活动较弱的地震带。自有记载以来,中强震不多,未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震中距长江仅8km。现今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黄陵背斜西侧、仙女山断裂带,呈北北东向及北东向展布,依据国家地震局《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年,1:4000000〕,本区地震根本烈度为Ⅵ度,其中对区内地质灾难可能影响较大的是仙女山潜在震源区,沿地震带微震活动较频繁,1959年迄今共记录到30次,,。、(地震根本烈度6度)。考虑工程的重要性,依据《大路抗震设计标准的有关规定,建议拟建隧道按地震根本烈度7度设防,其设计根本地震加速度a=,地震惊反响谱特征周期T=。
水文地质条件
地表水系
隧址区内地表水系不发育,主要为大气降水,地表无常年性流水,主要为雨季坡面汇水,以大气蒸发及向地下渗流排泄,对隧道工程施工影响较小。由于隧道出口位于冲沟中,雨季地表水对隧道洞门冲刷影响较大,必需设计截、排水沟,防止地表水对隧道产生影响。
地下水
隧址区地下水主要是赋存于第四系松散积存层中的孔隙水,基岩浅部风化裂隙中的基岩裂隙水。依据地下水赋存条件,含水介质及水力特征可分如下几种类型:
①孔隙水赋存于第四系松散积存层中,主要承受大气降水补给,向坡下沟谷排泄。场区松散积存层分布不均匀,厚度一般较小,渗透性好,分布于斜坡地带贮水条件较差,仅季节性富水,水量小,对隧道施工影响小。
②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基岩浅部风化裂隙中,主要承受大气降水及松散层孔隙水下渗补给,向地势低洼处渗流排泄,受裂隙发育程度及充填物制约,水量一般较贫乏,受季节影响较大,对隧道施工影响较小。
地下水腐蚀性评价
依据区域水文资料及该隧道环境水水质分析结果,参照《大路工程地质勘察标准》〔JTGC20-2023〕结合区域水文地质资料综合推断,隧址区环境水水质较好,对混凝土构造具微腐蚀性。
隧道涌水量估算
〔1〕隧道涌水量计算
隧道区水文地质条件简洁,对涌水量尚不能进展准确计算,只能进展粗略估算、推想,推想方法和公式较多,常用的方法有地下水动力学法〔如达西定律、裘布依公式、柯斯嘉科夫公式等〕,地下水均衡法〔地下径流模数,大气降水渗入系数法等〕。本隧道通过地层主要为碳酸盐岩及砂岩分布区,透水性较强,地下水总体贫乏,由于钻孔为干孔无水,本次勘察未对钻孔进展钻孔抽
〔提〕水试验。
依据目前所取得的资料及对隧道场区水文地质条件的了解,拟选取如下两种方法。〔水均衡法〕
计算方法如下:
Q=1000а·A·X
式中Q-隧道通过含水体地段的涌水量(m3/d);a-降水入渗系数;
A-隧道集水面积〔km2〕;从1:1万地形图上按地表分水岭及尽可能渗入洞室的量取;
X-日降水量(mm);正常涌水量按中雨降雨量计算,最大涌水量按近20年日最大降雨量平均值计算。
按上述计算方法,计算参数、结果见表降水入渗法涌水计算成果表:隧道大气降水入渗法计算涌水量估算表 表2-2


分段里程
集水面积
入渗系数〔ɑ〕
〔km2〕A
正常涌水量〔m3/d〕
X降雨量
〔mm〕
涌水量
〔m3/d〕Qi
合计
〔m3/d〕Q
AK5+727~AK6+119




最大涌水量〔m3/d〕
AK5+727~AK6+119




说明:降雨量依据恩施市气象局供给气象资料取值;α依据现有区域资料,并综合考虑计算区段的地形、高程、植被、土壤、等因素取值。
界垭隧道工程地质初步设计阶段勘察报告
5
界垭隧道工程地质初步设计阶段勘察报告
5
〔2〕计算结果评述
降水入渗法的难点在于降水入渗系数的选取,假设能充分考虑地质条件对上述参数的影响,恰中选取上述参数,计算成果具有确定的可信度。
依据上述计算成果,建议承受大气降水入渗法计算结果,,。
3、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及隧道围岩级别划分
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土体的工程地质特征
①碎石土:~,分布于隧址区斜坡及洞口地带,厚度一般较小,位于洞体上方,构造松散,强度较低,抗冲蚀力气差,作为隧道洞口仰坡土体,易产生冲刷变形破坏,水土流失。
本隧道围岩分级承受现行《大路隧道设计标准》〔JTGD70—2023〕~。为计算BQ值及其修正值[BQ],对钻孔作了声波测井,以求分层的岩体完整性系数Kv;在钻孔中实行了岩石试样测定岩石饱和状态下的单轴抗压强度〔Rc〕,试验成果岩石试验汇总表。
围岩根本质量指标BQ值按式BQ=90+3Rc+250Kv计算;围岩根本质量指标修正值[BQ]按式
[BQ]=BQ-100〔K1+K2+K3〕计算;式中的K1、K2、K3分别为地下水、主要脆弱构造面、初始应力状态修正系数,按《大路工程地质勘察标准》〔JTGC20-2023〕附录E进展取值;计算中的限制条件,计算结果的分级评价标准详见《大路隧道设计标准》。
依据分段计算所求BQ和[BQ]值确定的隧道围岩级别列入表3-2中,供设计和施工使用。隧道工程地质纵剖面图中分段划分的围岩级别与表3-2中确定的围岩级别一样。
界垭隧道工程地质初步设计阶段勘察报告
5
本层地基承载力根本容许值[f
]=120kPa。土、石等级Ⅱ级。
隧道围岩分级表 表3-2
界垭隧道工程地质初步设计阶段勘察报告
5

饱和
起讫里程
围岩
岩性
岩体
完整性系数
Kv
围岩
根本质量指标
BQ
考虑影响因素修正系数


度m
抗压
强度
RcMPa

进洞口
AK5+727AK5+800
~
73
强~中风
化粉砂岩
--
--
<
250
潮湿,淋雨
状渗水,雨季点滴或淋雨状出水。
AK5+800
AK6+000
~
200
中风化粉
砂岩

273
潮湿,局部
线状渗水
AK6+000
AK6+119
出洞口
~
碎石土、
119
强~中风
化粉砂岩
--
--
<
250
潮湿,淋雨
状渗水,雨季点滴或淋
雨状出水。
a0
围岩基
物探测
本质量
定岩体
影响因素状
指标修
纵波速
态或关系说
正系数
Vp

[BQ]
(km/s)
岩体的工程地质特征

主要
初始应


脆弱
力状态

水K1
构造面K2
K3

隧址洞身岩体主要为粉砂岩,岩体工程地质特征如下:
--
--
--

<250

~



--

253

~

--
--
--

<250

~

②-1强风化粉砂岩:~,分布于隧道进、出口及洞身浅表,风化猛烈,岩体裂开,强度较低,作为围岩地层,拱顶易坍塌,侧壁易变形,开挖易坍塌。本层地基承载力
根本容许值[f]=400kPa。土、石等级Ⅲ级。
a0
②-2中风化粉砂岩:~,分布于隧道进口,为进口段主要围岩,岩体较
完整,岩石属较坚硬岩,岩体根本质量等级为Ⅳ。本层地基承载力根本容许值[f]=2023kPa。
a0
土、石等级Ⅳ级。
岩土层物理力学指标统计分析
界垭隧道工程地质初步设计阶段勘察报告
5
依据勘察中实行的岩样进展室内试验结果,隧道区岩土物理力学指标统计详见表3-1。岩土物理力学性质详见岩土试验成果汇总表。
岩石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表 表3-1
统计工程
统计指标
统计数
最大值
最小值
平均值
标准差
岩石名称
变异
系数
修正
系数
标准值
中风化粉砂岩
饱和单轴
抗压强度MPa
6







隧道围岩分级
按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的原则划分围岩级别,即依据岩体质量指标BQ值确定不同质量岩体的围岩级别,结合物探及钻探资料定性划分各级围岩段。


依据隧道围岩构造特征,结合室内岩土试验成果及工程施工阅历,隧道各类围岩物理力学指标见表3-3。
隧道主要设计参数建议值 表3-3
围岩
级别
γ
〔kN/m3〕
Rc
〔MPa〕
K
〔MPa/m〕
E
〔GPa〕
μ
φ
〔°〕
C
MPa
Φc




1000
15

48

68



450


35

55


150


22

45
界垭隧道工程地质初步设计阶段勘察报告
5
界垭隧道工程地质初步设计阶段勘察报告
5
4、隧道工程地质评价及工程建议
隧址工程地质环境稳定性和适宜性评价
隧址区属单斜构造,无断裂构造通过,区域稳定性好,在隧道施工时实行必要的工程支护措施下适宜隧道建设。
进洞口边坡稳定性评价
隧道进洞口接路基,进口端里程为AK5+727,。洞口位于一斜坡地带,坡度较陡,坡度约30°~54°,坡向约69°,依据钻探、物探和工程地质调绘,坡面掩盖层为
残坡积碎石土层,下伏基岩为强~中风化粉砂岩,岩层产状327°∠42°,围岩等级为Ⅴ级。依据洞口地质调绘状况来看,岩体节理裂隙不发育,岩层倾向与边坡坡向相近,为小角度相交,呈顺向坡,对洞口稳定性较不利。目前自然山坡稳定性较好,坡面植被发育。
由进洞口段路线高程及地形地貌特点可知,进口端仰坡高度较小,坡高0~1m,坡体表层主要由粉质黏土及砂岩构成,洞口开挖易诱发坡面坍滑失稳,建议仰坡放坡坡率粉质黏土层及强风化基岩按1:~,中风化基岩按1:,并应尽量保持山坡自然坡度状态,放坡前宜先完善坡顶上方坡面的截、排水设施建设,坡面施工应自上而下分层开挖,对形成的坡面应准时实行喷锚支护。
出洞口边坡稳定性评价
隧道出洞口接路基,出口端设计里程AK6+119。位于一缓坡地带,出口侧地形较缓,坡度约25°~33°,坡向约240°。依据钻探、物探和工程地质调绘,洞口处坡积层主要由粉质黏土及砂岩构成,掩盖层较厚,基岩零星出露,岩层产状330°∠44°。围岩等级为Ⅴ级。依据洞口地质调绘状况来看,基岩裂隙不发育。岩层倾向与边坡坡向大角度相交,呈为逆向坡,对洞口仰坡稳定性有利。目前自然山坡处于稳定状态。
由出洞口段路线高程及地形地貌特点可知,出口端仰坡高度不大,坡高0~1m,边坡开挖易诱发上覆坡积层变形失稳。建议仰坡放坡坡率粉质黏土层及强风化基岩可承受1:~,中风化基岩按1:。施工前宜先对坡顶作好坡面截、排水设施建设,施工应分段分层施工,对形成的坡面应准时实行喷锚支护。
隧道洞身工程地质评价及工程建议
隧道围岩级别为Ⅴ~Ⅳ级,共分为3个围岩段,各围岩段工程地质评价及工程施工建议如下:
⑴AK5+727~AK5+800段:,~,该段为Ⅴ级围岩,纵波波速600~1200m/s,属洞口浅埋段,近洞口一带浅表为粉质黏土,深部为强~中风化砂岩,风化裂隙发育,
岩体裂开,开挖拱顶易产生坍塌,隧道施工有渗水现象,雨季点滴或淋雨状出水。建议实行超前管棚注浆支护,承受台阶法、侧壁导坑法或预留核心土体开挖,以锚喷+钢筋网+钢架加强初期支护,以现浇混凝土作二次衬砌。
⑵AK5+800~AK6+000段:,~,该段为Ⅳ级围岩,纵波波速1600~1800m/s,围岩由中风化砂岩构成,属较坚硬岩,呈中厚层状,较裂开,裂隙发育,洞内为潮湿或局部线状渗水,拱部无支护时易小范围塌落,侧壁简洁掉块。建议承受超前锚杆作超前支护,实行台阶分部开挖法,以锚喷混凝土作初期支护,以现浇混凝土作二次衬砌。
⑶AK6+000~AK6+119段:,~,该段为Ⅴ级围岩,纵波波速600~1000m/s,属洞口浅埋段,近洞口一带浅表为残坡积粉质黏土,深部为强~中风化砂岩,风化裂隙发育,岩体裂开,开挖拱顶易产生坍塌,隧道施工有渗水现象,雨季点滴或淋雨状出水。建议实行超前管棚注浆支护,承受台阶法、侧壁导坑法或预留核心土体开挖,以锚喷+钢筋网+钢架加强初期支护,以现浇混凝土作二次衬砌。
5、隧道施工对环境的影响评价
隧道施工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①洞口削坡可能对环境的破坏;②隧道弃渣堆放不当可能产生人为泥石流,滑坡等次生灾难;③隧道成洞后可能导致山体地下水平衡破坏,使人畜用水枯竭,地表植被不能生长。以下从这三个方面进展评价:
⑴洞口削坡的影响:本隧道山体掩盖层较薄,依据洞口位置、设计路面标高推断,洞口削坡工程量小,边坡不致发生大规模倒塌滑坡,仰坡开挖后简洁实施防护措施。因此,洞口削坡对环境破坏略微。
⑵隧道弃渣:隧道总长392m,开挖的弃渣大局部可用作两端填方路基的填料和护坡支挡构造的石料,多余局部本着尽量少占农田的原则,在冲沟内选择适宜地段堆置,并设置挡墙及排水措施避开其产生泥石流、滑坡等次生地质灾难。
⑶成洞对地下水的影响:隧道穿越峰丘,坡面植被较发育。地下水主要是降雨入渗形成的上层孔隙滞水和风化带裂隙水,通过蒸发及向周边沟谷渗流排泄,隧道以上未见泉点。隧道工程除进出口小范围改造坡面外,对山体外表植被土壤层和强风化层无破坏,隧道开挖不会产生大的涌水疏排问题,不会转变山体地下水的自然均衡状态。
综上所述,本隧道的兴建对自然环境影响略微,而且今后简洁恢复。
在隧道出口山坡上有少量居民点分布,该段为一较陡的斜坡,局部第四系掩盖层较厚,隧道施工过程中屡次爆破,会使地层连续性及各类构造面受到破坏;可能会对四周的房屋等建筑存在
界垭隧道工程地质初步设计阶段勘察报告
5
界垭隧道工程地质初步设计阶段勘察报告
5
安全影响。应科学设计、严格按标准施工。6、结论和建议
结论
本次勘察承受工程地质调绘、钻探、物探、原位测试及室内岩土试验等综合勘察方法,初步查明白本隧道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勘察资料满足初步设计阶段要求。
隧道穿越区属构造剥蚀、侵蚀低山地貌区,环境地质条件较好,适宜大路隧道工程建设。
隧道围岩岩性主要为砂岩,种类较少;砂岩属较坚硬岩。
隧道围岩级别为Ⅴ~Ⅳ级,共分为3个围岩段。,Ⅴ,%;Ⅳ级围岩长度为200m,%。围岩条件一般。
依据勘察结果对隧道围岩级别分段进展定量评价,并对各围岩段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进展了评价,提出了工程施工建议及留意事项。
隧址区地下水不发育,环境水水质较好,对混凝土构造具微腐蚀性。
隧道建设对当地环境影响较小。在隧道进、出口老大路下边有少量居民点分布,隧道施工过程中屡次爆破,可能会对四周的房屋等建筑存在安全影响。应科学设计、严格按标准施工。
建议
隧道进、出口仰坡放坡坡率按1:~1:,坡面承受喷锚支护。
进、出洞口段应做好地表截、排水设施,削减地表水对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