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启蒙的独断与障蔽——从《潘先生在难中》的精神局限说起.pdf.pdf

格式:pdf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启蒙的独断与障蔽——从《潘先生在难中》的精神局限说起.pdf.pdf

上传人:好好用的文档 2015/3/25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启蒙的独断与障蔽——从《潘先生在难中》的精神局限说起.pdf.pdf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卷第期孝感学院学报. .
年月.
启蒙的独断与障蔽
——从《潘先生在难中》的精神局限说起
丁辉
宿迁学院中文系,江苏宿迁
摘要:启蒙在中国不单单意味着个性意识的觉醒,同时还意味着“国民意识”的觉醒,强调个体对民族、国
家所应承担的道德义务。由今观之,对《潘先生在难中》中的潘先生这样的底层市民提出过高的“道德”要求是
不道德的。当一个人无力“卫国”的时候,奋力“保家”不仅不应受到批判和谴责,反而应该赢得我们的同情与爱
敬。遗憾的是,作者批判的锋芒一直是指向潘先生对妻儿的体贴和呵护。对妻儿的爱与呵护也许算不上什么
高贵的情感,但却是一切高贵情感的基础。然而由于“卑谦的利己主义”的主题预设,把潘先生对妻儿的感情
以及动荡年代“乱离人”的悲剧给漫画化和喜剧化了。五四新文学中,启蒙正是这样与传统士大夫“感时忧国”
的固有传统相结合,从而逐步带上了知识独断论色彩,最终形成对个体苦难与个体命运的障蔽与盲视。
关键词:《潘先生在难中》;启蒙;独断;障蔽;个体苦难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一
夏志清先生在他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中曾谈邦国亦以兴起,沙聚之邦由是转为人国。在
到了现代中国文学的“感时忧国”传统。事实上, 中国,启蒙既然一开始便以民族救亡图存为价值
只要对现代中国文学稍有接触的人都不难感受到依归,当后来启蒙的长期性与民族救亡的紧迫性
这一点,关于国家、民族、社会的前途与命运这些形成一对无法解决的矛盾,所谓的“救亡压倒启
宏大主题几乎占据着现代中国文学绝大部分空蒙”就是必然的。本文试图以对小说《潘先生在难
间,局限着中国现代作家的文学想象。五四以后中》的重读为中心并旁及《阿正传》等作品,透
的大半个世纪,这些宏大叙事凭借着中国传统士视五四新文学中,启蒙是如何与传统士大夫“感时
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固有精神资源的支持及命忧国”的固有传统相结合,从而逐步带上了知识独
悬危卵的特殊的民族处境,一度居于现代中国文断论色彩,轻易地占领了道德高地,最终形成对个
学的主流地位。体苦难与个体命运的障蔽与盲视。
五四新文学的最常见也最宏大的主题是“启叶绍均的《潘先生在难中》发表于年。
蒙”,而中国近现代的启蒙从一开始便呈现出跟西叶绍均也由此成为文学史公认的“反映小市民知
方近代启蒙不同的精神风貌。强调个人的觉醒, 识分子灰色生活”的代表作家。故事的背景是
强调个人对于民族、国家的优先性一直是西方启世纪年代的江浙军阀混战。在战争的阴影笼
蒙的题中之意;而中国近现代启蒙落脚点和归宿罩下,到处是逃难的人群。小说一开始,便用调侃
却是民族救亡图存,陈独秀、鲁迅他们虽然也强调与滑稽的笔调渲染了小学校长潘先生在携家逃难
人的个性意识,但这种个性意识却要附着在民族途中的狼狈与惶恐。小说的开头往往决定了全篇
救亡图存的宏大命题上才会有意义。鲁迅虽有的叙事风格和叙事基调。从《潘先生在难中》的开
“任个人而排众数”的“立人”主张,然所以要“立篇我们不难看出,叶绍钧对笔下的潘先生的态度
人”,最终的依归却依然是:“人既发扬蹈厉矣,则是讥嘲和反讽的。小说的结尾虽然也用零星笔墨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丁辉一,男,江苏泗阳人,宿迁学院中文系教师,文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