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5
文档名称:

2005年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pdf

格式:pdf   大小:2,088KB   页数:8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2005年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pdf

上传人:changjinlai 2017/9/21 文件大小:2.04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2005年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pdf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控制污染向农村转移的法律问题研究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将重心都放在城市,对农民的利益和农村环境的顾及相对较弱。农村不仅要受到自身在环境保护、生态破坏方面的限制,而且还有承受来自城市的污染,一直承受着来自自身和城市发展双重性的环境代价。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我们要将可持续发展理念、生态文明理念,完全融入到农村的环境立法、环境执法和乡村生活中,建立并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创立多维的制度工具,严格控制污染向农村转移,全面提高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关键词:农村;污染转移;法律制度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5-0106-02
改革以来,经济的发展使得人类对先进技术的掌握也日趋精炼,对自然的无度、无序的开发变得无底线,终而改变了“天人合一”的和谐状态。现阶段,资源短缺、生态环境问题集中爆发,农村的环境污染显得尤为严重。应然层面上,是农村环境立法不足、农民环境意识不强等造成的,而实然层面上,主要是受“城市中心主义”的环保思维影响
[1]。近年来,随着城市环境的改善、居民环保意识的提高以及城市工业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一些工业污染源加速向农村转移,大批重度污染企业在农村建立基地,大量城市的污染物在农村聚集,农村相对脆弱的环境却承载了来自自身和城市发展的双重环境代价。
一、我国目前污染向农村转移的概况
(一)污染转移的概念
污染转移,顾名思义,指将污染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学者高得耀指出,环境污染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广义的环境污染转移,主要指的是环境污染的自然转移和人为转移。受自然力推动所形成的污染转移,例如风和水流自然而然造成的自然转移,高得耀称其为“污染迁移”[2]。而人为转移主要是指“人主动的、有意识的一种故意的行为,其结果以牺牲和损害他人环境权益为代价换取自身的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2]而狭义的环境污染转移,仅包括人为转移那一个方面[3]。
(二)我国污染向农村转移的严峻形势

在湖南省,2016年6月24日上午,湖南省岳阳市市长刘和生主持召开市政府第56次常务会议,要求进一步修改、调整后,抓紧启动相关工作,按照支持第一批重点排污企业“退二进三”①的相关政策措施,明确责任和时间节点,协调处理好矛盾,积极稳妥推进中心城区第二批排污企业退二进三工作。企业为增加自身经济效益,会相对减少环境治理方面的费用,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将重污染产业迁移出去
[4]。

不仅污染企业向农村转移,很多污染物也源源不断地流向农村。以污染水为例,许多城市的工业废水不加处理地偷偷流向农村或是无人的地区,导致农村环境日益恶化。据报道,我国城市每年有2 800多万吨的生产、生活废水经过农村。甘肃省武威市荣华贸易公司向腾格里沙漠排污,经有关部门调查发现,竟然违法排放污水8万多吨,污染面积266亩[5]。
陕西省高陵县的附近,起初被用来城市排涝的“陵雨干沟”,后来却成为城市的污水排放渠道,最终使沿渠的村庄的饮用水遭到破坏[6]。
二、我国控制污染向农村转移法制的不足
(一)缺乏限制污染向农村转移的专门性的规定
对于农村地区内部的环境污染防治体制,环境保护制度都欠缺具体可操作的规定,国家对污染防治的一些原?t性的规定,也并不适用于具有特殊环境的农村。再加上由于环境责任的界定不清晰、不完整,环境法律、法规、政策在执行的过程中往往找不到相应的责任主体,尤其是对于引进转移的来说,其责任主体不明确,从诉讼法的角度来看,由此阻碍了环境公益诉讼的顺利开展,这样就弱化了环境法律效能。

(二)我国农村环境保护监管机构薄弱
农村环境管理的设施和人员主要集中在县一级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到目前为止,我国不少地方的环保是与城市的环保体制合设的,在实际的操作中基本都是以城市为中心的,而且是以经济建设为主,环境保护工作为辅。并且,本来就不健全的环保机构存在经费不足的问题,地方政府根本就没有财力以及物力去设立环境监测站进行长期监测,更无法配备先进的监测设备和专业性的人员,再加上农村地区,交通、通信不便,使得上级环保部门力不从心[7]。
三、控制污染物向农村转移的法律对策
(一)在立法中确立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布伦特兰报告》之中,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概念。根据这份报告,可持续发展指的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一种发展模式。“同年的
42届联合国大会接受了该报告,以后许多的环境条约以及国际宣言都相继明示或者默示地承认了可持续发展原则”[8]。
另一方面,要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