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文档名称:

浅析《古今医案评议》湿温病治疗特点.pdf

格式:pdf   大小:165KB   页数: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浅析《古今医案评议》湿温病治疗特点.pdf

上传人:changjinlai 2017/9/22 文件大小:16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浅析《古今医案评议》湿温病治疗特点.pdf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环球中医药年月第卷第期,,.,.
· 学术论坛·
浅析《古今医案评议》湿温病治疗特点
刘运泽罗禹珩李志军
【摘要】《古今医案评议》为近代医家张山雷所著,该书通过对前人医案的举要、点评,分析总
结了诸病的发展特点及治法思路。书中有关湿温病的治疗特点可归纳为:湿温在表,首当芳化;开
降痰浊,条畅气机;治分气血,疏达通闭;明辨伤寒,用药四忌。张山雷认为湿温用药必当芳香宣化,
开痰理湿方是正本清源之法,重在畅达气机。
【关键词】古今医案评议; 湿温病; 张山雷; 条畅气机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
《古今医案评议》为清末民初著名医家张山雷所著。该里热已结之一定法。取用淡豆豉、桑叶、豆蔻、薏苡一、郁金
、阳明热病、斑疹、脱证、眩晕、等芬芳之品振动清阳透达在表气机,又助脾健运以苏湿闲;
疮疡门等内外科多种疾病,、牛蒡子、枳实等开泄中土之窒塞,佐
作卷,可见张山雷对湿温病的重视并对其治疗颇俱心得。通草、茯苓、栀皮淡渗分利。
卷中选案、点评见解独到,辨治、用药丝丝人扣,笔者不揣浅

陋剖析阐述其湿温病治法思路,以期有益于临床。
湿邪黏腻,与热相合,常留连气分,窒碍胸阳,困阻中焦。
湿温在表。首当芳化
或是在表失宣,气机阻遏;或是饮停食滞,内外交困;或是肝
湿温病名虽首见于《难经》,但治法未备,至清中叶吴鞠郁脾虚,清阳不振;或是风热引动肝阳,热盛痰郁,而常有胸
通著成《温病条辨》,湿温病证治始列为一纲。张山雷所满窒塞、咳痰黏腻、纳少脘闷等症状,
论湿温病系发于夏季属湿热性质的温病,起病缓慢,初起虽湿闲阻,枢机不利。张山雷认为在取芳香宣化时,应该认清
外有表证,但内蕴湿浊而多见脾胃病证,常有身热不扬、表寒湿温夹痰、夹郁、夹食、肝风等个性特征,注重开降痰浊,畅达
不甚、身重疫痛、胸脘痞塞、纳少不饥、四肢不温、咳痰黏腻、气机,用药则酌予栀子、黄芩、杏仁、浙贝母、枳实、竹茹、竹
二便不利、神疲乏力甚至瞑目神昏等表现,或兼见斑疹、疖黄、郁金、菖蒲、苍术、瓜蒌、神曲、山楂、牛蒡子、旋覆花等。
疮,面色淡黄、苔腻、脉多濡缓。张山雷认为该病的发生与地又需分辨湿热之轻重所偏,若湿重于热,开痰化郁之品则非
理气候关系密切:江南地区湿浊弥漫,天多溽暑,地则郁蒸, 菖蒲、苍术不能宣展气机;若热重于湿,则多偏取瓜蒌、郁金、
人在气交之中,脾阳受困,气失展布,症则多见胸脘痞塞,舌枳实、竹茹等清化之品。如选黄醴泉治案“陈某翁,六十三
苔垢腻,而西北高燥之地则无此病。因湿温病初起内外交岁,新风引动伏邪,表热胸闷,腹胀肢酸,不思食,大府溏
闲,湿热窒塞,故治法上主张芳香化湿以宣通气分,多取用藿泄,舌干少液,苔白质红,脉滑数,而左右有参差不匀之
香、牛蒡子、豆豉、桑叶、葱白、淡竹叶、白蒺藜、陈皮、杏、豆态”。张山雷认为本案液亏是本,湿浊是标,病在初期,以
蔻、薏苡等芬芳之品。如举黄醴泉治案:“张姓,湿温表热治标为要,开宣痰浊,正气方能展布。药取“金斛三钱劈开
不扬,形寒未撤,红疹满布,舌苔浊腻。胸脘窒塞,便闭溺赤, 先煎,白蒺藜三钱,桑叶钱,广郁金钱半,佩兰叶钱半,带
里热已炽,脉宜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