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二章复习资料
第1节生物与非生物
生物的基本特征
描述生物与非生物的主要区别
生物与非生物最大的区别是有无生命。下表是生物与非生物的主要区别:
生物
非生物
对刺激有反应(应激性)
对外界刺激没有反应
能生长
不能生长
需要营养
不需要营养
能生殖发育
不能生殖发育
能适应和影响环境
不能适应和影响环境
能遗传和变异
不能遗传和变异
有新陈代谢
没有新陈代谢
能适应并影响环境
不能适应并影响环境
观察蜗牛的生物特征
身背螺旋形贝壳,身体柔软,有触角,移动时身下有粘液。蜗牛具有触觉(触角部位最灵敏)、嗅觉、视觉,但无听觉;蜗牛爬行时会在玻璃上留下痕迹,因为足部能分泌出一种黏液,防止爬行时滑落也为了留下信息。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食物主要为植物的根、叶和叶芽,因此对农作物的危害较大,所以是农业的害虫。
蜗牛是腹足纲的软体动物,整个身体分为:触角两对,上长下短,眼在长触角顶端,壳具保护作用,足在腹部,口,内有齿舌。
放大镜的作用:一手拿放大镜的柄,放于被观察物体的上方,眼往放大镜内观察,并将放大镜与被观察物的距离逐渐加大,观察到大而清晰的图像。先观察外表后观察内部,再观察一些变化。
观察生物的方法:先观察外表、再观察内部、然后观察一些变化。
动物与植物
动物和植物都属于生物,两者最大的区别是:营养方式不同。
动物:由于细胞中无叶绿体,自身不能制造养料,要摄取食物来获得营养。
植物:细胞内有叶绿体,能利用阳光、水、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
植物是整个生物界的基础,是动物生存的基础,而动物可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原料
。
动物与植物的对比:
动物
植物
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能进行光合作用
基本上能快速运动
基本上不能快速运动
靠摄取食物以获得营养
通过光合作用自身制造养料
生长非持续终生
生长持续终生
第2节细胞
细胞的发现和细胞学说
细胞是由英国科学家胡克于1665年发现的。当时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软木塞的薄切片,放大后发现一格一格的小空间,就以英文的cell命名之,一般而言我们将他当做发现细胞的第一人。
细胞学说的建立:1831年英国科学家布郎发现了植物细胞内的细胞核。19世纪40年代,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在总结前人大量研究的事实材料和设想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提出细胞学说。学说的得出历时200多年,是许多伟大科学家的共同努力的结晶。20年后,另一位德国科学家魏尔啸进一步提出:一切细胞来自于细胞。细胞学说的内容:所有的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单位;细胞是由细胞分裂产生的。
细胞很小,种类很多。不同的细胞,形态各异,如精子呈蝌蚪状,卵细胞呈椭圆形,平滑肌细胞呈梭形,红细胞呈扁平圆形,洋葱表皮细胞呈长方形。
细胞的结构
1、动物与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细胞所构成。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其功能如下表:
细胞的结构
功能
细胞膜
保护细胞,控制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
细胞质
生命活动的重要场所
细胞核
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
2、动、植物细胞的异同点比较
动、植物细胞均有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有的植物细胞还有液泡和叶绿体等结构。
细胞壁:主要由纤维素组成,具有保护和支持细胞的作用。(树木的“顶天立地”)
液泡:里面有细胞液,我们榨的果汁就是液泡里面的液体。
叶绿体:含有叶绿素,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
显微镜的使用
1、认识显微镜:要求掌握显微镜各部分结构的名称及作用。
显微镜的结构(如右图):镜座(1),镜柱(2),镜臂(3),镜筒(4),目镜(5),物镜转换器(6,用来转换物镜),物镜(7),粗准焦螺旋(8,使镜筒较大范围上升和下降),细准焦螺旋(9,使镜筒较小范围上升和下降),载物台(10),通光孔(11),压片夹(12),遮光器(13,调节通光量),反光镜(14)。
2、使用显微镜
(1)取镜:打开镜箱,右手握镜臂,左手托镜座。
(2)安放:将显微镜放置在接近光源、靠近身体前方略偏左的地方(距桌边缘5~10cm),镜筒在前,镜臂在后。
(3)对光:转动物镜转换器,使低倍物镜正对通光孔(使物镜距载物台2cm左右);转动遮光器,让较大的一个光圈对准通光孔;用左眼通过目镜观察(右眼睁开,以便及时记录观察结果);同时调节反光镜(光线较强时用平面镜,光线较弱时用凹面镜,如要使用高倍物镜则用凹面镜),使镜筒内出现圆形明亮的视野(要求亮度与日光灯相近且无阴影)。
(4)放标本:把待观察的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好,使标本位于通光孔的中央。
(5)调焦:双眼从侧面注视物镜,向前转动粗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