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5
文档名称:

土家族祭祀.pptx

格式:pptx   大小:3,162KB   页数:1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土家族祭祀.pptx

上传人:今晚不太方便 2017/9/23 文件大小:3.09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土家族祭祀.ppt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土家族祭祀礼仪文化
外国语学院 20124493 周园园
土家人
土家族也称毕基族、毕基卡族。土家族北支(湖南省湘西州,张家界市以及湖北省恩施州、宜昌市的五峰、长阳,渝东南,黔东北)自称“毕兹卡、毕基卡、密基卡等等”。南支土家族仅分布于湖南湘西州泸溪县内的几个村落,自称“孟兹”。
土家族是聚居于我国长江以南武陵、大娄山余脉溪洞间的一个山地民族。一般来说,土家族聚居的地方,多是元、明、清三朝建立过土司制度的地区。
土家族是一个讲究礼仪之风的民族,在社交活动与家庭生活中,特别重情尚义,讲究礼尚往来和文明礼行。土家族这种古朴淳厚的礼仪之风,不但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风范,而且还世代相传,不断地发扬光大,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深入地研究这一问题,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以及土家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对于今天公民“明礼诚信”等道德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人文和实践意义。
土家族
土家族的四大礼仪
土家族人在一生的生活和社交活动中礼仪较多,但最重要的只有四大礼,即诞生礼、婚礼和成年簪冠礼、寿礼、葬礼。这四大礼是土家族礼仪之风的集中体现,既有社会特征,又有信仰特征,它们把土家族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吉凶祸福交织在一起,形成复杂多样的民俗样式,而且长期地支配着土家人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
土家祭祀节
一、晒农袍。六月六的这天,家家户户将衣服、被子、书画等物拿出来翻晒。
二、过社。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其主要活动有二:一是上坟祭祖,但不祭扫新坟;二是吃“社饭”,即用蒿菜末、野蒜、地米菜、豆干粒、腊肉丁为佐料蒸制的糯米饭。
三、过月半。十分重视过月半,素有“年小月半大”之说。月半又称“中元节”、“鬼节”、“亡人节”,其主要活动是祭祖。
四、过赶年。恩施土家族在汉人过年的前一天吃“团年饭”,是为纪念自己的民族英雄而传承下来的。
五、牛王节。土家族人还有农历四月初八过“牛王节”的****俗。每年这一天,耕牛停耕歇息,并给牛喂最好的饲料,还以酒肉粑粑敬“牛王菩萨”。
六、土地节。传说二月初二这天是土地神的生日,为祈求土地菩萨赐给人们好年景,让人们幸福吉祥,这天各家各户去土地庙前点烛烧香,摆上酒菜,叩头礼拜,给土地菩萨做生日以求五谷丰登,家境顺利,兴旺发达。
每逢过年过节,男女老少都要聚集在一起,祈求天神保佑,人畜兴旺,五谷丰登,免祸消灾。
    祭祀会犹如外国的狂欢节,信男信女们在巫师带领下抬着各种祭祀的物品,列队而出。
    巫师用陈酿的米酒,祭天祭地,祈念咒语,保佑丰年人畜平安。接着信徒敲起威风锣鼓,吹起牛角狂欢,抬起生猪,剖开猪肚祭祀。
    信男信女们在巫师的带领下,载歌载舞尽情地狂欢。信女们欢快的跳起了土家族的“摆手舞”。
摆手舞
摆手舞反映土家人的生产生活。如狩猎舞表现狩猎活动和摹拟禽兽活动姿态。包括“赶猴子”、“拖野鸡尾巴”、“犀牛望月”、“磨鹰闪翅”、“跳蛤蟆”等十多个动作。列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说摆手舞起源于宗教祭祀活动。土家人尊敬祖先、热爱自己的领袖人物,为不忘祖先的功绩,便创造了纪念他们的摆手舞。这在来凤等摆手舞流传区域仍保存着摆手祭祀的****俗,祭祀对象除个别地方祭八大神外,大部分祭土司王,如彭公爵主、田好汉、向老官人,这都是五代至宋朝时期土家族历史有名有姓的人物,“生而为英,死而为灵”[来凤县河东乡中寨庙堡摆手堂碑刻,嘉庆五年(1800)]。《蛮书校注》卷十载:“巴氏祭祖,击鼓而祭。”以此认为摆手舞是土家人祭祀祖先的一种舞蹈。
是土家族古老的传统舞蹈,土家语叫“舍巴”或“舍巴巴”,它集舞蹈艺术与体育健身于一体,有“东方迪斯科”之称。
摆手舞是歌舞浑然一体的综合艺术,其歌叫《摆手歌》。但传说很早以前有摆手唱歌,现流传保存下来的摆手歌有两首,一首为摆手时穿唱的山歌《要吃饭就要挖土》,二首为《点兵歌》,歌词固然简单,但却透出了朴实的生活哲理和英雄崇拜的理念。
摆手舞是一种祭祀方式,史载“土民赛故土司神,旧有堂曰摆手堂,洪土司某神为,陈挂醴,至期既夕,群男女并入,酬毕,披五花被,锦帕首,击鼓鸣钲,跳舞歌唱,竟数夕乃止。歌时男女相携,翩跹进退,故谓之‘摆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