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研究古代官制的心得体会
中国是一个有着5千文化的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她拥有辉煌灿烂的文明史。中国古代的官制,曾经对西方国家产生过深刻的影响。我们应以史为鉴,认真汲取其精华。
一、入仕途径始终是官制变革的首要问题
入仕途径即人们通过什么渠道步入仕途。我国自进入阶级社会后,入仕途径主要有军功、分封、世卿、仕官、察举、九品官人、科举、游说、上书等渠道。其本质区别是自荐,还是他荐,还是世袭。军功是平民步入原始贵族的普遍途径,因为,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社会形态下,军事的成败决定着政权的归宿。可以说原始贵族都是因军功入仕的。因功入仕是一个恒定的公正的法则,所以一直被延续至今。
分封和世袭,主要存在于奴隶社会。这种制度施行的初期,有利于维护宗法势力,通过宗法和血缘关系增强政治向心力,以维护政权统治,但是随着历史的推移,历史越久,血缘越远,由血缘关系维系的政治向心力就越差,直至发展到统治者对下级官吏恩不能施,惠不能加的境地。在这种情况下,对官吏的制约,虽然有法律的约束,但是法律只能治其行,不能拢其心。况且古代的法依势而转移,有势就可以变法,有势就可以践法,于是便出现了诸侯纷争。这是出现东周列国的根本的政治原因,这也是世袭制的最大的政治弊端。世袭制的另一政治弊端是,导致官吏队伍能力素质低下,才、庸相参,智、愚混杂,而贤能的平民被拒之于仕门之外,由于素质低,直接影响到贵族的统治能力。因此,世袭制被历史逐渐所淘汰,到了封建社会只保留了皇位的世袭制,但也打破了嫡长继承制的传统,相对地扩大了皇帝选人的视野,有利于更好地选择有才能的皇帝。lOCalhOSt从世袭制被淘汰的过程可以看出,宽泛的选人视野和渠道,是确保选人质量的大前提。这是入仕途径之所以成为官制变革的首要问题的原因所在。
仕官制,在西周已经出现,但不是主要官制,到春秋战国时期,特别是战国时期才成为主要官制。在西周时的仕官制,只是通过“学而优则仕”的途径选拔少量的平民或底级贵族做一些低级官,大夫以上的官全部是分封和世袭。到了战国时期,各国为了获得贤能之士,彻底打破了世袭制,许多布衣出身的仕升为国相或大将,如苏秦、商鞅等。战国时代在我国历史上铸下了辉煌的史篇,它推动社会制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次变革的契机之一就是官制的变革,即打破了世袭制,普遍推行了仕官制,使一大批布衣、寒族出身的贤能之士登上了政治舞台。
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产生于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察举和九品中正制,都是由地方长官和专管荐官的中正负责评定和推荐,起初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扩宽了识人视野,涌现了一大批才识之士。但是由于地方长官和中正大都是贵族出身,加之地方豪族的干涉,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贵族的特权,名义上从家世和德才两个方面评判一个人,但实际上家世成了唯一的标准。直至出现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局面。由此而选拔出来的高级官吏,不仅自身能力低下,而且又出现了恩不能加,威不可施的僵化政局,实际上成了准世袭制。
科举制在我国古代官制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曾经对西方的文官制度影响很大。科举制产生于隋,成熟于唐,一直延续到清。科举制的最大特点是自荐。即是否应考的主动权掌握在个人的手中,极大地扩大了选人的范围。第二个特点是常举与制举相结合。常举即每年定期举行,制举是皇帝因事制宜地举行,而且制举不受资历的限制,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