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大理民风民俗简介
制作人:余顺助
饶安慧
白族简介
白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云南省,四川贵州湖南等省份也有少数聚居。云南省境内的白族,大多居住在大理白族自治州。。
白族自称”白子’白伙“白尼”,亦被称为名家,1956年正式定名为白族。
聚居地
白族的主要聚居区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和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位于云贵高原的西北角,横断山脉南端,大部分属西南纵谷区。山脉主要属云岭山脉和怒山山脉,呈南北走向,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主要河流属金沙江,怒江,红河(元江)几大水系,有大小河流160多条。湖泊主要分布在海拔1900~2200米的盆地内,风光十分优美。
白族地区为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四季如春。大理州和兰坪县由于海拔高低悬殊,形成和热谷,坝区暖山区凉,高山寒的垂直气候。优越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和丰富的植物资源,矿产和水资源,这;里成为鱼米之乡。
大理白族的刺绣工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中以挖色镇的白族刺绣艺术最具有代表性,挖色镇的白族刺绣艺术在当地流传广泛,有着厚实的群众基础,并有较强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挖色镇的刺绣产品内容丰富,色彩绚丽,因为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仍然有很多大理白族居民在服饰、和生活用品上习惯使用刺绣产品,尤其在白族女性中居多,所以在本地的纺织品市场上,含有刺绣工艺的作品,更能得到大家的喜爱,基本是供不应求。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大理白族刺绣的情况,白族人带着刺绣工艺品到全国各地参加各种展销活动,受到全国各地消费者的好评,随着当今旅游业迅速发展,大理市挖色镇的刺绣工艺逐渐为外界了解,不少中外游客都慕名而来,争相采购这些精美的手工艺产品。
民族服饰
白族男女普遍崇尚白色,以白色衣服为重。大理地区的白族男子喜缠白色或蓝色包头,多穿白色对襟上衣,外套黑领褂,下身穿宽桶裤,系拖须裤带,有的还喜佩带绣有美丽图案的挂包。其他一些地区的白族男子,则比较喜欢头戴瓜皮帽,穿大襟短上衣,外套羊皮领褂或数件皮质和绸质的领褂,谓之“三滴水”,显得敦厚英俊,洒脱大方。一直以来享有“金花”美誉的白族妇女的服饰,更是色泽鲜美,绚丽多彩。大理一带的妇女多穿白上衣、红坎肩或是浅蓝色上衣配丝绒黑坎肩,右衽结纽处挂“三须”、。已婚妇女梳发髻,未婚少女则垂辫或盘辫于顶,有的则用红头绳缠绕着发辫下的花头巾,露出侧边飘动的雪白缨穗,点染出白族少女头饰和发型所特有的风韵。剑川一带的年轻女子则又喜戴小帽或“鱼尾帽”。洱源西山及保山地区的白族妇女,常束发于顶,上插银管,再以黑布包头,穿右襟圆领长衣,系绣花腰。总之,各地白族的服饰虽呈现出某些地区性的差异,但色彩明快、映衬协调、挑绣精美、古雅端庄等,则又是共有的特征。白族服饰因聚居地不同而略有差异,但所体现出的总体特征是:用色大胆,浅色为主,深色
白族妇女服饰,虽各地有所差异,但都盛行以白色为尊贵,因此白族妇女不论老少,都爱穿白衬衣,着加工制作精细、鲜美的艳红色、蓝或浅蓝色领褂,下穿灰蓝、绿色布料加绣花边裤角的裤子,脚穿绣花鞋,腰系加工精致,上面镶边处绣有花、鸟等图案的绣花短围裙。白族妇女一身的服饰,不论老少,不仅显得十分协调,而且还给人以美观、大方的感觉。
各地白族的服饰,既有某些相同之处,也有许多自己鲜明的特色。
服饰
银器首饰
女、儿童佩带的金银首饰。有扭丝镯、扁桃镯、剪链、八仙、帽花、戒指、耳环、三须、五须、针筒、耳勺、牙签、冠针、围腰牌、蝴蝶、龙凤等数十种。
白族姑娘出嫁时要制一套首饰,有蛇骨链,三须、五须、银质挂链,悬上针筒、金鱼等饰物;还有金、银,玉、藤手镯,纽丝锡,扁桃镯,串珠镯,小腿镯等。以玉器手镯和银质技链最为名贵,戴此二物者是已婚妇女的象征;还有各种戒指、耳环、管子、帽花、八仙、冠针、龙凤、蝴蝶、头排锁、围腰牌,顶圈等。现金、银、玉器首饰已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名贵手表
白族饮食
三道茶,白语叫“绍道兆”,是白族待客的一种风尚,大凡宾客上门,主人一边与客人促膝谈心,一边吩咐家人忙着架火烧水。待水沸开,就由家中或族中最有威望的长辈亲自司茶。
,白族的三道茶就成了晚辈学艺、求学时的一套礼俗。以后,应用范围日益扩大,成了白族人民喜庆迎客,特别是在新女婿上门、子女成家立业时,长辈谆谆告诫种晚辈的一形式。
它的形成,还伴随着一个富有哲理的传说:在很久以前,在大理苍山脚下,住着一位手艺高超的老木匠。他带有一个徒弟,学了多年还不让出师。一天,他对徒弟说:“你作为一个木匠,会雕会刻,还只学到一半功夫。要是跟我上山,你能把大树锯倒,锯下板子,扛得回家,才算出师。”徒弟不服气,就跟着师父上山,找到一棵大麻栗树,立即锯起树来。但还未等徒弟将树锯成板子,已觉口干舌燥,只好恳求师父让他下山取水解渴,。这时,师父从怀里取出一块红糖递给徒弟,郑重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