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包公与包公文化.doc

格式:doc   大小:26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包公与包公文化.doc

上传人:好好用的文档 2017/9/28 文件大小:2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包公与包公文化.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包公与包公文化
摘要:历史上的包公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历史上的包公与评书、演义、戏曲中的包公有何差异,包公形象为何深入人心,包公题材为何长盛不衰,总共有多少种以包公为题材或涉及到包公的戏曲、小说,包公戏与包公小说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陈涛博士的新著《包公戏研究》给与全方位的解读。
关键词:包公形象;包公文化;文本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0-02
包公,在中国无疑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包公题材的戏曲、小说、影视作品层出不穷。只要说起包公,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面孔黝黑、额上一块月牙的形象。他气势威严,铁面无私,能够“日断阳、夜断阴”审决阴阳两界冤案。那么,历史上的包公果真如此吗?由历史的包公演化为文学中的包公,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体现着怎样的价值追求?包公形象及其文化意蕴对今天又有何重要启示?曲阜师范大学陈涛副教授的著作《包公戏研究》对此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在该著中,作者对包公的生平、政见作了详细的考察。尤其是关于包公的思想、见解,作者可谓不惮于笔墨,埋首于卷帙浩繁的古籍资料,将包公的思想分为政治、经济、军事三大块,条分缕析。通过这样一种历史还原,一个以“国泰民安”为己任的“清官”包公便清晰可辨地站在人们面前。作为古典戏曲方面的论著,如果脱离具体的原始资料一味空谈理论,很容易陷入空洞和苍白,难以让人信服。该著史论结合,由史见论,以论统史,仅此而言,作者的心血和汗水是极有价值和意义的。扎实的考据工作贯穿该著的始终,比如对元、明、清以及近代包公戏的剧目,作者不厌其详,从版本、作者到作品内容,均做了全面、细致的考证,从而为后文研究不同时代包公戏的变迁及其各自的特点奠定重要的基础。
在研究包公戏的过程中,该著也始终坚持“着实”。包公被广大百姓称之为“包青天”,是一位享有崇高威望的清官。由历史的包公到文学中的包公,包公形象不断发展、深化最终至于完美而近于“神”。包公形象的这一演变,理应进行勘察和检视。厘清不同时代包公戏的发展脉络,不仅对包公戏本身是一种正本清源的工作,而且能够更深层次地发掘包公戏与时代、社会、文化之间的复杂脉动。该著按照年代顺序对包公戏逐一检视,指出元杂剧中的包公具有多元复合的性格,一方面他是赤胆忠心的忠臣,
“立心清正,持操坚刚”,执法如山,为民除害;另一方面他又看到了世情艰险,顾忌权豪的报复,有感情,有思想,有苦闷。元杂剧中的包公也不是一直面若冰霜,不苟言笑,对待下属和百姓,包公又是谈笑风生,诙谐亲切。明代传奇中的包公对元代包公戏既有继承,又有丰富和发展。一个突出的方面是包公在明代被赋予极大的权力,不像元杂剧,包公靠巧智与权豪势要斗争,而是手持御赐宝剑、免死金牌,先斩后奏。同时,明传奇中的包公戏也更多地流露出封建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忠君、维护封建礼教的成分有所加重。到清代,包公这一形象越来越位高权重,成为忠臣贤相的典型代表。这方面的主要体现是包公审理的案件层次越来越高,不是一般的家庭纠纷或权豪势要,而是涉及到甚至直接剑指帝王宫妃。清代的包公戏智勘的成分削弱,往往依靠刑具,对犯人使用酷刑而逼其认罪伏诛。同时,包公的神化色彩也越来越浓重。包公被描写为文曲星下凡,且被宋王封为阴阳二官,能够自由来往于阴阳二界为民申冤做主。该著分析每一时代的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