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3
文档名称:

历年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之环评技术导则与标准题库包过题库【典型题】.docx

格式:docx   大小:46KB   页数:4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历年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之环评技术导则与标准题库包过题库【典型题】.docx

上传人:闰土 2023/2/28 文件大小:4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历年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之环评技术导则与标准题库包过题库【典型题】.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历年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之环评技术导则与标准题库包过题库【典型题】 】是由【闰土】上传分享,文档一共【43】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历年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之环评技术导则与标准题库包过题库【典型题】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历年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之环评技术导则与标准题库包过题库【典型题】
第一部分单选题(50题)
1、当声源为固定声源时,现状测点应重点布设在可能既受到(),又受到建设项目声源影响的敏感目标处,以及有代表性的敏感目标处。




【答案】:A
2、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生态影响》,生态现状调查中,对主要生态问题的调查,应调查影响区域内()。




【答案】:B
3、涉及盐化影响的生态影响型建设项目,减轻土壤盐化常见措施为()。




【答案】:D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答案】:B
5、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必须纳入()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




【答案】:D
6、现状监测布点原则:土壤环境现状监测布点的原则为()。


、下风向对照原则

【答案】:B
7、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2018),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补充监测,补充监测原则上应取得()有效数据




【答案】:B
8、下列不属于工程分析方法的是()。




【答案】:A
9、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关于生态现状调查要求的说法,错误的是( )。




【答案】:D
10、开发区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时,根据(),核查开发区规划内容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分析建设活动影响地下水水质的途径,提出限制性(防护)措施。
A.《水污染防治法》
B.《地下水水源保护条例》
C.《环境保护法》
D.《环境影响评价法》
【答案】:B
11、对于改、扩建I类建设项目,必要时监测范围还应扩展到()。




【答案】:C
12、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下列内容中,不属于声环境现状调查内容的是( )。




【答案】:A
13、根据《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与监测可以不考虑的是( )。[2008年真题]




【答案】:B
14、,经估算模式计算,%。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关于该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确定的说法,正确的是( )。




【答案】:D
15、某建设项目所处的声环境功能区为1类区,项目建设前后评价范围内敏感目标噪声级增高量为2dB(A),此建设项目声环境评价应按()开展工作。




【答案】:B
16、根据《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开发区污染源分析要特别注意考虑( )存在较大不确定性、阶段性的特点。




【答案】:A
17、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土壤环境》(HJ964-2018),下列关于土壤现状监测频次说法错误的包括()
,至少开展1次基本因子和特征因子的现状监测
,掌握近3年至少1次的监测数据,必须开展1次特征因子现状监测
,掌握近3年至少1次的监测数据,可不再进行特征因子现状监测
,掌握近3年至少1次的监测数据,可不再进行基本因子现状监测
【答案】:C
18、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中,二氧化硫日平均浓度限值为( )mg/m3(标准状态)。




【答案】:B
19、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在水质混合区进行水质影响预测时,应选用()。




【答案】:C
20、某企业北侧无噪声敏感建筑物,南侧厂界外20m处有一村庄,。根据《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关于厂界噪声测点布设的说法,正确的是( )。
,
,
、北侧厂界测点均选在厂界外1m,
、北侧厂界测点均选在厂界外1m,
【答案】:B
21、(2013年)根据《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属于第一类污染物的是()。




【答案】:A
22、某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一级,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该项目场地及其下游影响区的地下水水质监测点原则上不得少于( )。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