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党员干部不担当不作为问题清单及整改措施
【党员干部不担当不作为问题清单及整改措施】
经过归纳和总结,分析了领导干部不作为不担当的表现、成因、危害,并提出相关治理对策。
一、领导干部不作为不担当的表现、成因和危害
领导干部不作为不担当是一种较为普遍现象,全国各地各部门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这种现象表现为领导干部在工作岗位上掌握领导权力,负有领导职责和义务,但不能及时、有效、准确甚至不履行工作职责,导致工作延误、效率低,损害党和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影响了党和国家的形象。概括地说,领导干部不作为实质上是庸政、懒政、误政行为,主要表现及成因有以下诸多方面:
、断档,没有遵循而不为。这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一是目前就总体而言,中央对党的建设、经济社会发展、思想文化建设等诸多领域的顶层设计、改革思路是明确的,各项各类政策相继出台。但对地方和部门而言,仍然处于旧体制向新体制转换时期,旧体制没有完全废除,新体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在体制、政策、机制上许多领域还处于真空断档状态,一些领导干部思想迷茫,行动没有遵循。
二是即使大政方针、改革思路明确了,但是有的地区和部门宣传得不够,其主要内容、精神实质还没有传达到各级领导干部队伍中去。
三是个别领导干部学习领会能力不强,习惯于照葫芦画瓢, 没有政策等政策,有了政策等经验,有了经验等等看。在工作中不从实际出发,不善于创造性开展工作,做一些表面文章,回避矛盾,不敢担当,不思进取。
,心神不定而不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不断加大反腐倡廉力度,查处了一批大案、要案,对一些腐败分子起到了强大的震慑效果,对整个干部队伍起到了很大的警示作用。但另一方面,一些领导干部在受到教育的同时却对此进行了误读,把反腐倡廉和干事创业对立起来。特别是在巡视组巡视、审计组审计、纪检组办案密集地区,少数干部惶惶不可终日,提心吊胆的,该办的事不办,该做的事不做,四处打探消息。出现了有问题的人一门心思研究如何逃脱,没有问题的人则怀有明哲保身的错误观念,不去推进工作的现象。还比如,争资立项工作,以前是拼命跑部进京、跑厅进省,千方百计跑资金,全力以赴争项目,但现在以风声紧了,要求严了为借口,再也不去跑了,再也不去争了,甚至有些资金、项目即使上级准备给了,这些领导干部也想法推掉。有的同志说,跑项目难免有人情,现在三公经费规定严、审计严,如果跑项目,人情这个钱谁出、谁又敢出?出了事谁承担?又有的同志甚至说,以前跑下来的项目可吃回扣,现在谁还敢吃回扣,不吃回扣跑它有什么用?等等。
,因行为受限而不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针对群众反响强烈的问题,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出台了规范领导干部行为的一系列规定。这些规定对规范领导干部行为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得到了基层群众的广泛认可。应该说领导干部有了规矩不是无所作为,而应当更加有为。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领导干部却把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的规定当成为官不易的理由,认为定规矩就是不让去干事、不干事就会不出事,不作为不担当,尸位素餐,在其位不谋其政。这些领导干部为避免事多错多,追求少办事少担责,想尽法子不办事、少办事。职责范围内之事,变着法子绕道走,换个说法推出去;遇矛盾、问题,能躲就躲、能推就推。有些能马上就办好的事情,非要群众再跑一趟,甚至拖拖拉拉超过办事时限,一次性告知不到位,让群众办事来回跑、多次补件。过去群众形容机关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现在感到机关门好进、脸好看、事不办。一些单位工作变形、走样,党委政府研究决定了的事,相关单位、人员不及时作为,非要等领导协调、等会议纪要或文件下发后再执行。对涉及多部门的事务, 都管都不管。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误读,政绩观偏差而不为。2017年颁布实施新的《条例》,明确了干部选拔任用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强调要改变唯GDP政绩观考核评价模式,要全面客观地对领导干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科学发展实绩、作风表现、廉政情况等方面的考察,用较大的篇幅明确了实绩考察的内容,对防止简单以GDP评价政绩作了明确规定。但个别领导干部因此政绩观产生了偏差,干事想法和态度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简单地认为不以GDP论英雄,就是不要GDP、不要经济增长了。另外,新出台的《条例》突出了党管干部原则,在原则标准和程序方法等多方面,都要体现党组织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特别是在新增动议一章,规范了选拔任用的初始环节,强调党组织从干部选拔任用的启动环节就应当发挥领导和把关作用,不唯分,也不唯票。对此,个别干部认为学习没有什么用了,搞好群众关系更没有什么用了,只要班子成员满意,和主要领导搞好关系就行了,因而出现了廉而不勤,不想作为的庸政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