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生物化学》教学大纲
一、生物化学课程说明
课程内容介绍教学目的教学时数授课方式考核方式
二、使用教材及参考书目
现行教材参考书目
三、讲授内容及各章重点和考核要求
绪论
第一章糖类
第二章脂质
第三章氨基酸
第四章蛋白质的共价结构
第五章蛋白质的三维结构
第六章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第七章蛋白质的分离、纯化与表征
第八章酶通论
第九章酶促反应动力学
第十章酶的作用机制和酶的调节
第十一章维生素与辅酶
第十二章核酸通论
第十三章核酸的结构
第十四章核酸的物理化学性质
第十五章核酸的研究方法
第十六章抗生素(自学)
第十七章激素
第十八章生物膜的组成与结构(自学)
第十九章代谢总论
第二十章生物能学
第二十一章生物膜与物质运送(自学)
第二十二章糖酵解作用
第二十三章柠檬酸循环
第二十四章生物氧化—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作用
第二十五章戊糖磷酸途径和糖的其他代谢途径
第二十六章糖原的分解和生物合成
第二十七章光合作用(自学)
第二十八章脂肪酸的分解代谢
第二十九章脂类的生物合成
第三十章蛋白质降解和氨基酸的分解代谢
第三十一章氨基酸及其重要衍生物的生物合成
第三十二章生物固氮(自学)
第三十三章核酸的降解和核苷酸代谢
第三十四章 DNA的复制和修复
第三十五章 DNA的重组
第三十六章 RNA的生物合成与加工
第三十七章遗传密码
第三十八章蛋白质的合成及转运
第三十九章细胞代谢和基因表达的调控
第四十章基因工程及蛋白质工程
生物化学课程说明
课程内容介绍
生物化学是生物学科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主要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生命过程中化学变化以及生物大分子信息传递等内容,是生物学与化学交叉学科,本课程主要内容分为三大模块:
生物分子(包括糖类、脂类、蛋白质、酶、核酸、维生素与辅酶以及激素等)的分子组成、结构,主要理化性质,在分子水平上阐述其结构与功能的关系,重点讲解蛋白质、酶、核酸等生物大分子。
物质代谢(包括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分子)的代谢,重点讲解糖代谢、三羧酸循环、生物氧化、脂肪代谢等,并阐述主要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代谢途径间的联系以及代谢调控等;
阐明遗传学中心法则所揭示的生物分子的信息流向,包括DNA复制、RNA转录、蛋白质翻译及基因表达调控、基因工程与蛋白质工程等内容,重点讲解DNA的生物合成、RNA的生物合成、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以及基因表达调控等。
其中有关抗生素、生物膜、光合作用以及生物固氮等教学内容在本科生主要基础课为生物学、细胞生物学、植物生理学等均有深入系统的讲授,因此第16章、第18章、第21章、第27章、第32章均为学生自学内容。
教学目的
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系统掌握相关基础理论知识,达到以下教学目的:
掌握组成生命体生物分子的组成、结构与功能,生物分子在机体中的动态变化(新陈代谢过程),较系统地学习DNA、R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之间信息传递的理论知识。
通过课程的学习,掌握重要的生物分子特别是蛋白质、酶、核酸等的分离、纯化、分析等技术的原理和方法,为实验课的开展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使学生了解目前生命科学领域最新的研究进展和相关技术,了解相关生物资源及新技术应用进展,培养生物科学和技术领域的综合性专业人才。
教学时数
本课程教学时数为126学时,其中生物分子结构与功能知识模块占54学时,物质与能量代谢知识模块占36学时,生物分子的信息传递知识模块占36学时。
授课方式
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重要的英语专业词汇,按生物化学内容的重要性分为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层次完成教学内容,适当布置作业,并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学习生物化学相关内容。
考核方式
考试成绩主要包括两部分,理论课采用闭卷,考查学生对生物化学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生物化学课外小论文(4次)属平时考查,其中理论课成绩占85%,平时考查占15%。
生物化学总成绩:课堂教学占70%,实验考核占30%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目
现行教材
《生物化学》,王镜岩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第三版,2002年
《生物化学实验原理和方法》
参考书目:
H. Garrett, Charles M. Grisham. Biochemistry (生物化学影印版) 2th ed.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200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推荐国外优秀生命科学教学用书)
Stryer. Biochemistry, 4th ed. New York: W. H. Freeman pany,2000
L D, Cox M M. Lehni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