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
文档名称:

《武士道》读后感.doc

格式:doc   大小:24KB   页数: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武士道》读后感.doc

上传人:Q+1243595614 2017/9/30 文件大小:2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武士道》读后感.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武士道》读后感
《武士道》内容为武士道的起源及渊源、武士道的特性及训条、武士道对民众的影响、武士道影响的持续性和永久性几大部分,其中“武士道的特性及信条”最为详细,章节包括《义》、《勇——敢作敢当、坚忍不拔的精神》、《仁——恻隐之心》、《礼》、《诚》、《名誉》、《忠义》、《武士的教育和训练》、《克己》、《***及复仇的制度》、《刀——武士之魂》,是本书中阐述最为详细的部分。纵观这许多特性训条,我个人认为,武士道的精神内核,宁勿说是本质动力,或许只是一个“耻”字。作者仅在《名誉》一章展开过论述:“廉耻心是在少年教育中所应培养的最初的德行之一”接下来讲“名誉”时则说:“对耻辱的恐惧极大……甚至每每带着病态的性质。在武士道的训条中,一些看不出来有任何值得肯定的行为,却可以名誉之名而做了出来”;“名誉——往往不过是虚荣或世俗的赞赏——则被珍视为人生的至善”;甚至“如果能得到名誉和声望,就连生命本身也被认为没有价值。因此,只要认为比生命更珍贵,就会极其平静而迅速地舍弃生命”。
“武士道”,半开玩笑地简单说来,恐怕是:武士为了维护自己的名誉,性命随时可化为鸿毛。为名誉,来源无疑是一种无形的社会枷锁,比法律更有力。这或许与日本是岛国有关:一旦遭受社会谴责,便无立锥之地,除非你去跳海。
不过据我观察,大众文化更多借用的是被《武士道》称作“武士之情”的品质,与行动力也有些关联:“所谓„武士之情‟这句话,立即会打动我国国民的高尚情操。并不是武士的仁爱与他人的仁爱在种类上有什么区别。不过,就武士而言,仁爱并非盲目的冲动,而是适当地考虑到了正义的仁爱,而且并不仅仅是某种心理状态,而是在其背后拥有生杀予夺之权的仁爱。””——把武士的最残忍的武功,用温柔、怜悯和仁爱来加以美化的特点。
最后,要深入理解本书,则需考察其成书背景,相应书写倾向或意图便可领会。19世纪末的甲午战争中,日军暴虐地进行“旅顺大屠杀”、“领台大屠杀”。西方列强一致将日本视为野蛮国。为了向国际社会解释日军的残忍行为,日本最早的留学生之一新渡户稻造于1899年用英文写成了《武士道》一书,是最早把日本的武士道介绍到西方世界的著作。将武士道称作日本精神。新渡户将日本传统与欧美比较,一方面或为便于西方读者理解,而另一方面(我窃以为)通过详述日本的武士道与欧美骑士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