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
文档名称:

两相厌氧消化系统.doc

格式:doc   大小:26KB   页数:1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两相厌氧消化系统.doc

上传人:wz_198614 2017/9/30 文件大小:2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两相厌氧消化系统.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两相厌氧消化系统
两相厌氧消化(TPAD)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1 两相厌氧消化的原理
传统的应用中,产酸菌和产甲烷菌在单个反应器中,这两类菌群之间的平衡是脆弱的。这是由于两种微生物在生理学、营养需求、生长速度及对周围环境的敏感程度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在传统设计应用中所遇到的稳定性和控制问题迫使研究人员寻找新的解决途径。一般情况下,产甲烷阶段是整个厌氧消化的控制阶段。为了使厌氧消化过程完整的进行就必须首先满足产甲烷相细菌的生长条件,如维持一定的温度、增加反应时间,特别是对难降解或有毒废水需要长时间的驯化才能适应。二相厌氧消化工艺把酸化和甲烷化两个阶段分离在两个串联反应器中,使产酸菌和产甲烷菌各自在最佳环境条件下生长,这样不仅有利于充分发挥其各自的活性,而且提高了处理效果,达到了提高容积负荷率,减少反应容积,增加运行稳定性的目的。从生物化学角度看,产酸相主要包括水解、产酸和产氢产乙酸阶段,产甲烷相主要进行产甲烷阶段。从微生物学角度,产酸相一般仅存在产酸发酵细菌,而产甲烷相不但存在产甲烷细菌,且不同程度存在产酸发酵细菌[2]。
2 相分离的优势及方法
相分离的实现,对于整个处理工艺来说主要可以带来以下两个方面的好处:1)可以提高产甲烷相反应器中产甲烷菌的活性;2)可以提高整个处理系统的稳定性和处理效果。厌氧消化过程中产生的氢不仅能调节中间
代谢产物的形成,也能调节中间产物的进一步降解。两相厌氧生物处理系统本质的特征是相的分离,这也是研究和应用两相厌氧生物处理工艺的第一步。一般来说,所有相分离的方法都是根据两大类菌群的生理生化特征差异来实现的。目前主要的相分离的技术可以分为物理化学法和动力学控制法。
管运涛等[3]采用传统两相厌氧工艺与膜分离技术相结合的系统(MBS)处理有机废水的研究结果表明:系统COD去除率达到95%,SS去除率在92%以上,酸化率为60%~80%,气化率在80%~90%左右,产酸反应器出水酸化水平高,低分子有机酸含量高,使两相工艺分相较为完全。随后,应用该系统于处理造纸废水的研究。
1
洗萍等[5]采用两段UASB厌氧反应器为主体的工艺处理木薯淀粉废水,在温度为20℃左右,进水为CODCr6000~8000mg/L反应条件下二次启动。经过33d的运行,两段厌氧处理CODCr去除率累计达85%以上,出水CODCr为400~800mg/L。试验结果表明,甲烷段是整个反应器启动的控制阶段,只要控制好各反应器的运行参数,便能很好达到两相分离的目的。樊国锋等[6]以蔗糖为基质,采用连续进水的方式,研究两相UASB反应器的相分离。结果表明,~,可得到满意的相分离效果。运行80d后,酸化相颗粒污泥直径为2~8mm,,,/(m3?d);产甲烷相颗粒污泥直径为1~3mm,,, kg/(m3?d)
。%,/(m3?d)。
ari M等[7]在产酸相和产甲烷相中,基于不同水力停留时间和污泥龄的动力学控制法,在不添加任何化学抑制剂的情况下,实现了部分相的分离。产酸相中主要为产酸菌以及少数的氢营养产甲烷菌。同时,产甲烷相中同时进行酸化和甲烷化过程。
3 影响因素和评价指标
影响因素
(1)温度
厌氧降解过程受温度影响较大,厌氧降解的温度可以分为低温(0~20℃)、中温(20~42℃)和高温(42~75℃)。在中温范围,35℃以下每降低10℃,细菌的活性和生长速率就减少一半[8]。温度对产酸过程的影响不是很大,对产甲烷过程则影响较大。高浓度废水或污泥的厌氧处理通常采用中温或高温范围。两相厌氧降解过程的每个阶段也可采用中温或高温范围。根据厌氧消化的温度范围,两相厌氧消化的温度有高温-高温系统[9]、中温-中温系统[10]、高温-中温系统[11]和中温-高温系统。
(2)pH值
~,而产酸菌则需要偏低一点的pH。传统厌氧系统通常维持一定的pH,使其不限制产甲烷菌生长,并阻止产酸菌(可引起VFA累积)占优势,因此必须使反应器内的反应物能够提供足够的缓冲能力来中和任何可能的VFA累积,这样就防止了在传统厌氧消化过程中局部酸化区域的形成。而在两相厌氧系统中,两相分别采用不同的
pH,以便使产酸过程和产甲烷过程分别在最佳的条件下进行,pH的控制对产甲烷阶段尤为重要。
(3)HRT
2
最大去除效率经常是通过操作保证产酸段短的水力停留时间(